形式不同:古代的科举制是文官选拔制度,主要是考文学修养和对诸子经典的熟悉程度,考试类型和内容固定,所需人才单一片面。而高考以文理来划分,文科理科都要考语、数、外,再分别加文综和理综,这意味着每个考生至少都要重点学习六门课。从考生的综合素质上讲,高考比科举更能造就全能型或者是多方面优秀的人才。
目的不同:科举直接的目的是选官,科举之后直接当官。而高考要选拔的人才是全方位的,不限于当官,与此同时高考选拔后还要进入大学,也就是人才的再次培养。
内容不同:古代科举只考经史子集,而现代高考天文地理全方面的内容,不在片面死板。
培养方式不同:古代科举前,人才的培养都是自学或者私塾。而现代的高考都是分年级,层层培养,系统学习。
科举制相当于今天的学位(学历)考试,而不是中考、高考、考研,它不是入学考试而是对已经掌握的学识的考核,不同级别的考试得到不同的功名(学位)。
相同点是都由国家统一组织和管理。
从知识水平来说,秀才(生员)相当于大学或大专毕业生,考中秀才就有当老师的资格,举人类似于硕士,考上举人就具有担任国家官吏的资格,而进士相当于博士,不仅可以当担任国家官吏,而且比举人更有优先权,还有在进士中选优进入翰林院继续进修者为庶吉士,相当于如今的博士后。现在有些人把一省一市甚至一县的高考第一名称为“状元”,实在是荒唐无知!
高考的那些所谓“状元”们不过是得到进入高等院校学习的资格而已,其知识水平远不能和科举状元相比,科举时代的状元相当于如今每三年中的所有博士中的第一名。即使是举人甚至秀才也多是饱学之士,例如国学大师王国维的功名仅是清末的举人,当年五四时期国家最高学府北大的文科学长陈独秀的功名是秀才,北大第一任校长蔡元培是进士(二甲进士),后来的北大校长蒋梦麟也是秀才。当年四库全书的编纂、校对人员也都是进士,试问就算现在的博士中又有多少人能达到那样的水平?那些所谓的高考“状元”们依其水平其实连抄写四库全书的资格也没有,把他们称为“案首”都已经大大抬举他们了。
从难度上来说,科举时代考秀才、举人、进士要比现在拿学士、硕士、博士要困难得多,例如秀才要经过县试、府试和道试三次考试合格(县试、府试、道试的第一名分别称“县案首”、“府案首”、“道案首”),举人和进士每三年才出一批,举人每省每科一般几十名,最少的只有二十名,只有极个别省份超过一百名,进士一般每科是一百多名到两三百名,而当今每年的硕士、博士没人知道究竟有多少,数都数不过来。
另外在内容方面也存在很多不同,现代教育(除了研究传统文化的某些专业)和科举教育肯定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