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20文言文实词
高考考点—120个文言实词集锦 1、爱 吴广素爱人(爱护,加惠)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喜爱)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喜爱)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喜欢)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阿》(爱护) 而臣衰,窃爱怜之《触》(怜爱)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吝惜)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齐》(吝啬)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邶风?静女》(通“薆”,隐蔽) 2、安 君者,知人安民(安抚)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安享,感到舒适)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怎么)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安稳,安定) 君安与项伯有故(怎么) 如寡人者,安与知耻《勾》(怎么,哪里)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季》(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季》(使……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项王曰:“沛公安在?(哪里) 3、被 泽被后世(施及,加于……之上,引申为蒙受) 被火之后,无处安身(遭受) 文天祥被执于五坡岭(介词,表被动) 被发行吟泽畔《屈》(通“披”) 将军身被坚执锐《陈》(通“披”,穿) 凝霜被野草(覆盖) 操吴戈兮被犀甲(穿) 4、倍 每逢佳节倍思亲(加倍) 倍以结之, *** 不倍(背叛背弃) 愿伯俱言之不敢倍德也《鸿》(违背) 5、本 本在冀州之南《愚》(副词,本来) 墨之道,兼爱为本(根本,基础) 若止印二三本,未为简易《活》(量词,册) 6、鄙 齐孝公伐我北鄙(边境) 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报》(平庸,卑微) 鄙臣不敢以死为戏(自谦,代词) 蜀之鄙有二僧《为》(边境) 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郑伯克段于鄢》(边境)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地位低下)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边境) 越国以鄙远《烛》(以……为边境) 7、兵 可汗大点兵(军队) 兵刃既接《寡》(兵器)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军队) 勒兵,下令军中《信》(军队) 8、病 君之病在肠胃(疾病)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担心,忧虑)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病》(患病)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困苦不堪) 9、察 徐而察之《石》(细看,观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明察,了解) 微察公子《信》(观察) 人又能以身之察察《屈》(洁白的样子)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陈》(考察,举荐) 10、朝 于是入朝见威王《邹》(朝廷)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期年不听朝(朝政)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岳》(早晨) 能谤讥于市朝《邹》(朝廷)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上朝,朝见) 11、曾 曾益其所不能《愚》(通“增”增加) 相逢何必曾相识(曾经) 曾不若孀妻弱子《愚》(竟然,简直)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竟然,简直) 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信》(竟然,简直) 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兰》)(竟然) 12、乘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乘坐) 可以乘虚直抵其城(趁机)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卫风 氓》(登上) 13、诚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假如,果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确实) 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啜泣而就也《祭》(假如,果真) 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也《祭》(确实)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假如,果真) 可谓智力孤为,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确实) 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祭》(真诚的心意) 14、除 洒扫庭除(台阶)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修治,整理)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承蒙国恩,除臣冼马《陈》(任命官职) 15、辞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告别,辞别) 臣等不肖,请辞去《廉》(告别,辞别)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廉》(道歉)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屈》(言辞,文辞)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托辞,说辞)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告别)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托词,辩解之辞) 归去来兮辞(古代一种文体) 16、从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跟随)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 顺从,跟随)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听从) 从是以后不敢复言(介词,由)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过》(通“纵”缔结盟约)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屈》(通“纵”缔结盟约)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介词,由)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使……跟从) 17、殆 骊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石》(大概,恐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通“怠”,懈怠)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几乎,近乎)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庄子 秋水》(危险)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危险)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报》(大概,恐怕) 农者殆则土地荒(通“怠”,懈怠) 18、当 当窗理云鬓(对着,向着)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抵挡,抵御)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抵挡,抵御)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捕》。
2. 高中语文120个古文实词高中120个文言实词汇总(百度限字数,先发这些)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实词为120个。
实词的义项比较多,记忆起来比较困难。推导大都从词的本义或古代最常见的意义出发,其它的义项则说明它与本义的关系,这样实词的义项就形成了一个网络,很方便记忆,而且还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失为学习实词的好方法。
(推导提示 成语助记■) 一、爱 “爱”在古代常有“吝啬,舍不得”的意义,“舍不得”自然就会“喜欢”并加 以“爱护”喽。由“喜欢”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如“爱女”) ■爱莫能助 爱屋及乌 节用爱民 爱不释手 爱毛反裘 二、安 “安”的本义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会感到“舒服、安逸”;后又用于使动义“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养”“安抚、安慰”等义。
■居安思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既来之,则安之 安之若素 安然无恙 安土重迁 安居乐业 安身立命 三、被 “被”的本义就是“被子”。“被子”不正是“覆盖”在身上取暖的吗?由“覆盖”义引申出“遭受”等义,“穿”不也是把衣服“覆盖”在身上吗? ■被坚执锐 泽被后世 被发左衽 被褐怀珠 被甲枕戈 扇枕温被 四、倍 “加倍”是后起常用义, “倍”的原义是“反”,即“背向、背着”,故而又可 引申为“违背”,这一义项意义与“背”同。
■事半功倍 乡利倍义 倍道而行 五、本 “本”是指事字,指草木的根,(今有词语“根本”)比喻为“基础、本原”之 义;事物的“本原”不容易弄清楚,所以需要“推究”;“本原”虚化而为“本 来、原来”之义。 ■追本溯源 舍本逐末 本性难移 变本加厉 英雄本色 无本之木 六、鄙 “鄙”原义为“边邑”,边境自然环境“鄙陋”,故有“鄙陋”之义,“鄙陋”自然会受到“轻视”;后也常用作自谦之词,如“鄙人”。
■肉食者鄙 卑鄙龌龊 贵远鄙近 七、兵 “兵”的本义为“兵器、武器”。引申为“持兵器的人,士兵、军队”“军事、战争”当然跟兵器武器有关。
由“战争、军事”义引申出“侵略”“战略,战术”等义。 ■短兵相接 兵不血刃 兵不厌诈 兵强马壮 兵出无名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兵临城下 兵戎相见 哀兵必胜 按兵不动 厉兵秣马 八、病 “病”原义为“重病”,取其比喻义为“缺点、毛病”;得了重病就会感到“困苦”并为之“担心、忧虑”。
■病入膏肓 蚌病成珠 贫病交攻 无病 *** 同病相怜 愁潘病沈 九、察 “察”本义为“观察、仔细观看”,这样便能“看清楚”;“看清楚”便能“了解、理解”事物,使事物变得“清楚、明白”。 ■察言观色 明察秋毫 习焉不察 静观默察 十、朝 “朝”本义为“早晨”,读zhāo;古代臣在早晨需拜见君主,故有“朝见”之义;由“朝见”而有“朝廷、朝代”之义;“朝见”其使动义即为“使朝见”。
■朝三暮四 改朝换代 朝秦暮楚 朝野上下 朝不保夕 朝成夕毁 朝闻夕死 朝歌夜弦 朝发夕至 朝令夕改 六朝金粉 只争朝夕 班师回朝 枵腹终朝 十一、曾 隔两代的亲属叫“曾”;后借为“增”义。虚化为“曾经”(念céng)。
■似曾相识 曾经沧海 曾几何时 曾母投杼 曾参杀人 十二、乘 “乘”本义是“驾车、乘车”;由这一意义引申出“乘船”之义;“乘车”必先“登”车,故有此义;上了车,人与车相接,故有“连接”义;人上了车,人便有了“凭借”。做名词时指“兵车”,后又作量词以计算车马,一“乘”计有一车四马,故又有“四”之义。
■乘人之危 乘坚策肥 乘龙快婿 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衣轻乘肥 因利乘便 有机可乘 十三、诚 “诚”本义是指“真心,不诡诈”,故引申出“真实的”;进一步虚化为副词“实在,的确”“果真”等义。 ■诚惶诚恐 开诚布公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心悦诚服 十四、除 “除”本义为“台阶”。
又特指“宫殿上的台阶”;“任命、授职、不正是在“宫殿上的台阶”下进行的吗?“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清除、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流逝、过去”了。 ■除旧布新 斩草除根 兴利除弊 清宫除道 安良除暴 十五、辞 “辞”在古代有两种基本义(写法也不同):一是“口供”,一是“不受”。
由“口供”引申为一般的“话、言辞”。既是“话”,一种可能成为“借口”,落下“口实”;一种则因为“言之成文”是富有文采的“文辞”,也就自然成为“一种文体”(如“楚辞”) ■不辞而别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辞不达意 辞微旨远 卑辞厚币 一辞莫赞 假人辞色 大放厥辞 万死不辞 一面之辞 义不容辞 以文害辞 溢美之辞 十六、从 从”的本义是“跟随”,引申出“归顺”、“参与”、“随从”等义。
“追赶”正是紧紧“跟随”敌人的形象。“随从”乃是较亲密之人,引申出“次于最亲的人”也是顺理成章。
■从壁上观 从长计议 从善如流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从一而终 过从甚密 合从连横 三从四德 力不从心 弃笔从戎 何去何从 择善而从 十七、殆 殆”本义是“危险”,它与“精神疲倦”、“懈怠”的意义有着因果关系,它们之间是一种因果引申。后又虚化为表猜测的副词。
■百战不殆 殆无孑遗 车殆马烦 知止不殆 殆无虚日 十八、当 当”原义是“面对、对着”。“阻挡”当然要“面对。
3. 120文言文实词倍 每逢佳节倍思亲(加倍) 倍以结之, *** 不倍(背叛背弃) 愿伯俱言之不敢倍德也《鸿》(违背) 5、本 本在冀州之南《愚》(副词,举荐) 10,果真) 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也《祭》(确实)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假如,气象万千《岳》(早晨) 能谤讥于市朝《邹》(朝廷)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上朝,虽不能察,必以情《曹》(明察,了解) 微察公子《信》(观察) 人又能以身之察察《屈》(洁白的样子)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陈》(考察、曾 曾益其所不能《愚》(通“增”增加) 相逢何必曾相识(曾经) 曾不若孀妻弱子《愚》(竟然,整理)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曰,辞别) 臣等不肖,请辞去《廉》(告别,辞别) 秦王恐其破璧,本来) 墨之道、察 徐而察之《石》(细看,观察) 小大之狱,哪里) 盖均无贫,以望复关《卫风 氓》(登上) 13、诚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假如,简直)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竟然,简直) 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信》(竟然,简直) 快然自足,基础) 若止印二三本,未为简易《活》(量词,窃爱怜之《触》(怜爱)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安定) 君安与项伯有故(怎么) 如寡人者,安与知耻《勾》(怎么,则久已病矣《捕》(困苦不堪) 9,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担心、乘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乘坐) 可以乘虚直抵其城(趁机) 乘彼垝垣,承蒙国恩,除臣冼马《陈》(任命官职) 15、辞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告别,兼爱为本(根本,和无寡,安无倾《季》(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季》(使……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项王曰:“沛公安在?(哪里) 3、被 泽被后世(施及,加于……之上,朝见) 11,乃辞谢《廉》(道歉)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屈》(言辞,文辞) 欲加之罪高考考点—120个文言实词集锦 1、爱 吴广素爱人(爱护,加惠)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喜爱)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喜爱)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喜欢)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阿》(爱护) 而臣衰,我为鱼肉,何辞为《鸿》(告别)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托词,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啜泣而就也《祭》(假如,乃能衔哀致诚《祭》(真诚的心意) 14、除 洒扫庭除(台阶)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修治,皆病者《病》(患病) 向吾不为斯役,忧虑) 予购三百盆、病 君之病在肠胃(疾病) 君子病无能焉,感到舒适)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搔首踟蹰《邶风、朝 于是入朝见威王《邹》(朝廷)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期年不听朝(朝政) 朝晖夕阴,表被动) 被发行吟泽畔《屈》(通“披”) 将军身被坚执锐《陈》(通“披”,穿) 凝霜被野草(覆盖) 操吴戈兮被犀甲(穿) 4。”
(确实) 诚知其如此,引申为蒙受) 被火之后?静女》(通“薆”,隐蔽) 2,其无辞乎(托辞,曾不知老之将至《兰》)(竟然) 12、安 君者,知人安民(安抚)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安享,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吝惜)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齐》(吝啬) 爱而不见,必积其德义《谏》(安稳,册) 6、鄙 齐孝公伐我北鄙(边境) 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报》(平庸,卑微) 鄙臣不敢以死为戏(自谦,代词) 蜀之鄙有二僧《为》(边境) 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郑伯克段于鄢》(边境)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地位低下)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边境) 越国以鄙远《烛》(以……为边境) 7、兵 可汗大点兵(军队) 兵刃既接《寡》(兵器)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军队) 勒兵,下令军中《信》(军队) 8:“臣诚知不如徐公美,无处安身(遭受) 文天祥被执于五坡岭(介词,辩解之辞) 归去来兮辞(古代一种文体) 16、从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跟随)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 顺从,跟随)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听从) 从是以后不敢复言(介词,由)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过》(通“纵”缔结盟约)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屈》(通“纵”缔结盟约)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介词,由)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使……跟从) 17、殆 骊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石》(大概,恐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通“怠”,懈怠)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几乎,近乎)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庄子 秋水》(危险)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危险)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报》(大概,恐怕) 农者殆则土地荒(通“怠”,懈怠) 18、当 当窗理云鬓(对着,向着)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抵挡,抵御)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抵挡,抵御)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捕》(两者相抵)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过》(方,值)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方,值)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阻挡)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在……时候) 吏当广所失亡多(判决,判罪) 19、道 会天。
4. 120个文言实词全解1、爱 2、安 3、伯 4、被 5、倍 6、本 7、鄙 8、兵 9、病 10、察 11、长 12、朝 13、池 14、曾 15、乘 16、城 17、诚 18、除 19、传 20、辞 21、从 22、达 23、殆 24、迨 25、当 26、道 27、得 28、度 29、短 30、多 31、发 32、方 33、非 34、复 35、负 36、盖 37、鼓 38、故 39、顾 40、固 41、归 42、国 43、过 44、何 45、恨 46、后 47、胡 48、患 49、或 50、疾 51、及 52、即 53、既 54、假 55、间 56、见 57、解 58、进 59、尽 60、就 61、举 62、绝 63、堪 64、克 65、类 66、怜 67、临 68、弥 69、名 70、末 71、莫 72、乃 73、内 74、判 75、期 76、奇 77、迁 78、请 79、穷 80、求 81、去 82、劝 83、却 84、如 85、若 86、善 87、稍 88、少 89、涉 90、胜 91、识 92、使 93、是 94、适 95、书 96、孰 97、属 98、数 99、遂 100、率 101、说 102、私 103、素 104、汤 105、涕 106、通 107、徒 108、图 109、退 110、亡 111、王 112、望 113、恶 114、微 115、闻 116、相 117、谢 118、悉 119、信 120、兴 121、行 122、幸 123、修 124、徐 125、许 126、阳 127、要 128、宜 129、遗 130、贻 131、易 132、阴 133、引 134、右 135、逾 136、狱 137、再 138、造 139、知 140、置 141、致 142、质 143、治 144、诸 145、贼 146、族 147、卒 148、走 149、左 150、坐 1、爱 (1)名词。
恩惠。(古之遗爱也《左传》) (2)动词 ①加惠于人。
(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过秦论》) ②喜爱,爱护。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触龙说赵太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③吝惜,舍不得。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过秦论》) ④怜惜。 爱其二毛(怜惜鬓发花白的老人)。
(《左传》)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指南录〉后序》) ⑤通"",隐蔽,躲藏。
爱而不见,搔首踟躇。(《静女》) (3)形容词。
吝啬。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齐桓晋文之事》) 2、安 (1)形容词。 ①舒适,安适。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述而》) 予出官二年,怡然自安。
(《琵琶行》) ②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安全。 谢庄遂安。
(《冯婉贞》) ④安定。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 (2)动词。 ①养生。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②安置,安放。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失街亭》) ③使……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3)代词。
哪里,怎麽。 沛公安在。
(《鸿门宴》)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3、被 (1)名词。被子。
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杨修之死》) (2)动词。
①覆盖。 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 ②遭受,遇到。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荆轲刺秦王》)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论积贮疏》) ③施加,施及。 去乱而被之以治。
(《荀子?不苟》) (3)介词。表示被动。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4)pi ,通"披",动词。
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将军身披坚执锐。
(《陈涉世家》) ②披散,披着。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屈原列传》) 4、倍 (1)动词。 ①加倍。
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五蠹》) 一人予二十金,骨微伤……一人倍之,伤肤。
(《狱中杂记》) ②增加。 焉用亡邻以倍郑。
(《烛之武退秦师》) ③通"背",背向。 管仲反,入,倍屏而立,公不与言。
(《管子?中匡》) 右背山陵。(《淮阴侯列传》) ④通"背",违背。
倍道而行,则天下不能使之吉。(《荀子?天论》) ⑤背叛。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2)量词。
照原数加一次。 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
(《治平篇》)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唐雎不辱使命》) (3)副词。
越发,更加,倍加。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5、本 (1)名词。 ①草木的根。
芙蕖与草木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芙蕖》) ②草木的干茎。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种树郭橐驼传》) ③根本。
父母者,人之本也。(《屈原列传》) 然墨之道,兼爱为本。
(《中山狼传》) ④本业,指农桑。 强本而节用。
(《天论》)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论积贮疏》) ⑤稿本。
今存其本不忍废。(《〈指南录〉后序》 ⑥版本。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活板》) ⑦奏本。
别具本章。(《狱中杂记》) (2)量词。
①草木花卉一株称一本。 新松郁郁三千本。
(陆游诗) ②书籍一册称一本。 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活板》) (3)动词。推究本原,考查。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 (4)形容词。
原来的。 刘媪本姓实存。
(《汉书》) (5)副词。本来,原来。
本在冀州之南。(《愚公移山》)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
(《刘敬亭传》) (6。
文言文要掌握的实词
高考文言虚词18
一、而 二、何 三、乎 四、乃 五、其 六、且
七、若 八、所 九、为 十、焉 十一、也 十二、以
十三、因 十四、于 十五、与 十六、则 十七、者 十八、之
一、而
1、连词:可连结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译作 “和”或“及”或“又”。如:
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墨子?6?1尚同》)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韩非子?6?1说林》)
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承接关系。一般不译,有时译作 “就”“才”“接着”。如: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4)表转折关系。可译作“但是”“却”。如: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5)表假设关系,可译作“如果”、“假如”。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6?1襄公三十年》)
(6)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不译,有时译作“地”。如: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译作“因而”“所以”如:
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一般译作“来”,或不译。如: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9)为下文提出更甚的事情作衬托,译作“还” “尚且”常与“何况”“而况”相呼应,表递进。如:
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淮南子?6?1人间》)
夫禽兽之愚,而不可妄致也,而况于火食之民乎?(尸子《明堂》)
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通“尔”,一般作定语,译作“你的”,也可作主语,译作“你”。如: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若欲死而父, 即前斗。《书博鸡者事》③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④余知而无罪也。(《左传?6?1昭公二十年》)
3、通“如”:好像,如同。如: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罢了。复音虚词,表示“限止”,语气助词。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 尺而已。(《口技》)
[而后]才,方才。例:①三月而后成。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表》)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庖丁解牛》)
二、何
1、疑问代词
(1)单独用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带有语气助词 “哉”“也”。译作“为什么”
“什么原因”。如: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2)用作前置的宾语,问处所或事物,译作“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如: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3)用作定语。译作“什么”“哪”。如:
然则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 其间旦暮闻何物?(《琵琶行》)
(4)用作状语,常表示反问。译作“为什么”“怎么”。如: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副词:表程度,常用在形容词前。译作“怎么”“多么”“怎么这样”。如: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十九首?6?1其三》)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3、构成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1)“何如”即“如何”,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译作“怎么样”“什么样”。如:
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2)“何以”即“以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译作“拿什么”“凭什么”。如:
何以哉?(《曹刿论战》)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3)“奈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谓语或状语。译作“怎么办”“为什么”。如: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三、乎
1、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译作“吗”“呢”。如: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呢”。如: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3)表猜度语气。译作“吧”。如: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崤之战》)
(4)表感叹语气。译作“啊”“呀”。如: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美哉乎,山河之固!(《史记?6?1吴起列传》)
2、介词:用法相当于“于”。如: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吾又何怨乎今之人。(《九章?6?1涉江》) 生乎吾前……(《师说》)
3、作形容词词尾。如: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四、乃
1、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作“就”“这才”“于是”等。如: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译作“却”“竟然”“反而”等。如:
而君幸于赵王……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3)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译作“才”“仅”等。如:
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译作“是”“就是”。如: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作定语或主语,译作“你的”“你”,不作宾语。如: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今欲发之,乃肯从我乎?(《汉书?6?1翟义传》)(发:发兵)
五、其
1、人称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作领属性定语。译作“他(们)的”“它(们)的”。
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6?1卫灵公》)
(2)作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译作“他”。如:
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璧”主谓短语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主谓短语作主语)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如: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4)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译作“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5)指示代词。译作“其中的”,后面多是数词。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其一人专心致志。(《弈秋》)
2、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常和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表语气。相应译作“大概”
“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猜度,译作“大概”)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问,译作“难道”)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表祈使,译作“还是”)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可省去不译)
3、连词
(1)表选择,两个“其”连用。译作“是……还是……”。如:
其然乎,其不然乎?(韩愈《祭十二郎文》)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2)表假设,译作“如果”。如:
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
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如: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六、且
1、连词
(1)表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尚且”“再说”,如: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2)表并列关系。一般连接两个动词或形容词。译作“一边”“又”,如:
河水清且涟漪。(《伐檀》) 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记》)
先生仓卒以手搏之,且搏且却。(《中山狼传》)
2、副词
(1)表动作或情况就要发生。译作“将”“将要”。如:
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表接近某个时间或数字。译成“快要”“将近”。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率其党且万人降匈奴。(《汉书?6?1匈奴传》)
(3)表短暂时间。译作“暂且”“姑且”。如: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七、若
1、代词
(1)、作第二人称。做主语或定语。译作“你”“你的”。如:
若入前为寿 ,寿毕 ,请以剑舞(《鸿门宴》)
若毒之乎?(《捕蛇者说》)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如: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6?1宪问》)
2、连词
(1)、表假设。译作“如果”“假如”。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2)、表选择:可译作“或”“或者”。如:
以万人若一军降者,皆万户。(《汉书?6?1高帝记》) 时有军役若水旱……(《汉书?6?1食货志》)
3、动词,像,好像。如: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
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八、所
1、助词: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如:
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臣所过屠者朱亥(《信陵君窃符救赵》)
2、“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如: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
⒊“所以”连用
⑴、表原因,译作“……的原因”。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⑵、表根据、依靠或凭借,译作“……的根据”“……的方法“靠他来”“用来”等。如:
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察今》) 吾知所以拒之矣,吾不言。(《公输》)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4、名词: 表处所,地方。如: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九、为
1、介词:表被动时读二声,其它读四声。
(1)表对象。译作“向”“对”等。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涕。(《触龙说赵太后》)
(2)表替给。译作“替”“给”等。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3)表时间。译作“当……的时候”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为其贫也,使之有屋庐而多禄廪。(王安石《上执政书》)
(4)表目的。译作“为着”“为了”。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6?1货殖列传》)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孟子?6?1告子上》)
(5)表原因。译作“因为”“由于”。如: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天论》)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6)表被动。译作“被”,“为”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施动者,有时也可不出现施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被动式 。如: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 贤能为之用。(《隆中对》)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屈原列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2、助词:读二声,放在疑问句末,表反问,译作“呢”。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十、焉
1、语气助词:用在句末,表陈述或反问语气,用在句中,表提顿,相当于“也”。一般译作“嘛”“呢”“呀”等。也可不译。如: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庄子?6?1秋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师说》)
2、代词
(1)相当于“之”,作宾语。如:
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2)疑问代词。作状语,译作“怎样”“哪里”等。如:
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3、兼词。一种兼“于+何”,作状语,译作“在哪里”。一种兼“于+是”或“于+之”,用在句末作补语,译作 “在那里”,如: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礼记?6?1檀弓下》)
集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4、作词尾。译作“……的样子”。如:
盘盘焉,困困焉……(《阿房宫赋》)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9136241.html?fr=ala0
1. 求高中文言文要掌握的120个实词与18个虚词,不要注释
实词: 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诚、除、辞、次、从、殆、当、道、得、度、非、复、负、盖、故、固、顾、归、国、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怜、弥、莫、内、期、奇、迁、请、穷、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虚词:之、其、而、则、以、乃、于、者、因、也、乎、焉、与、何、为、若、且、所。
2. 高中文言文大纲要求的需要掌握哪些实词和虚词 请全部列举这些不知道能不能帮到你
文言文占据高考语文阅读部分的半壁江山,与现代文阅读平分秋色,随着二期课改的全面推广和不断深入,对文言文的考察力度将会逐步加大。文言文的阅读较之现代文有一定难度,也是同学们失分最多的部分,同学之间也容易拉开差距,因此,许多高中同学在文言文复习方面存在困惑。对此,建议大家要熟悉考点。《考试说明》对文言文的考察是这样表述的:“能解释常见的文言词语,识别常见的文言句式,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能默写一定数量的文言名篇、名句。”
解释常见文言词语
所谓常见的文言词语,就是在我们课文中常出现的文言词语,所谓“解释常见的文言词语”,主要是指实词。现在上海存在H、S、新教材三种版本,但不管哪种版本,传统经典的篇目总在必选之列,常见的文言实词就存在于传统经典的篇目中。所以我们同学一定要熟透课文,做到迁移,所谓高考试卷中的解释文言实词,无非是经典课文中的常见文言实词搬个家。据统计,常见的文言实词有以下120个:
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诚、除、辞、次、从、殆、当、道、得、度、非、复、负、盖、故、固、顾、归、国、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怜、弥、莫、内、期、奇、迁、请、穷、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另外还有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也属于考察范围。文言虚词较之实词比较复杂,灵活多样,难以区分和把握。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8个,即:之、其、而、则、以、乃、于、者、因、也、乎、焉、与、何、为、若、且、所。
识别常见文言句式
常见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及固定句式等。尤其是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考察的机率比较高。同学们可以根据各种句式特点,以课文中的句子为依据进行归类整理,这样既熟透了课文(所谓拉网式复习),又识别和掌握了常见的文言句式。
用汉语翻译文言句
这实际上是对考生综合运用文言文能力的考察,既有对实词的考察,也有对虚词的考察;既有对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的考察,又有对文言特殊句式的考察,同时也考察考生运用现代汉语组织语言的能力。翻译文言句子,一般要看分数的设置,判断几个给分点,一般一个给分点是1分,然后判断哪几个重点实词必须解释出来,该句子含有哪几个特殊语法现象,必须通过翻译体现出来,一定要成竹在胸,不然,心中无数,乱翻一气,是没有多少胜数的。
能默写文言名篇
高考一般是五句中任选其中四句,4分。课内课外兼顾。散文、诗词兼顾。课内,要注意三种版本交叉背诵的篇目。就目前而言,三种版本交叉背诵的篇目为:《师说》、《饮酒》、《琵琶行》(第二段)、《梦游天姥吟留别》、《项脊轩志》(第一段)、《六国论》。课外,主要还是那些耳熟能详的名言名句。一定要注意不能出现多字、漏字、改字的现象,一定不能出现错别字,要知道有一个字错了,整个1分就没有了,前功尽弃。文言名篇、名句的默写,主要是考察我们同学扎实积累的态度。
这样,做到心中有数,知己知彼,复习文言文就不是无的放矢了
3. 高中语文文言文大纲要求掌握实词166个高考120个文言实词词义及课文例句整理填写不下 先给出其中60个 1、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爱慕,欣赏) 6、古之遗爱也(恩惠) 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 2、安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安全) 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 7、衣食所安(养生) 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3、被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 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散开) 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 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 4、倍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2、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 3、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一倍,加倍) 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 5、本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 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3、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来,原来) 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7、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8、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9、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 6、鄙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3、鄙人?自称的谦词 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 7、兵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5、兵符:古代派兵用的凭证 8、病1、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5、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 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责备、羞辱) 9、察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 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考虑)3、虽不能察,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白的样子)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 6、人至察则无鱼(精明) 10、朝chao1、朝服衣冠(zhao早晨)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 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庭)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6、期年不听朝(朝政) 7坐南向北(对、向) 11、曾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 3、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竟然)4、是高、曾时为一倍(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 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12、乘cheng1、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3、自京师乘风雪(趁,冒着) 4、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四)5、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e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6、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 13、诚1、帝感其诚(真心真意) 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 4、帝感其诚(诚心,诚意) 14、除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 2、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清除,去掉) 4、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5、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 6、不徐不疾(迟缓)7、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慢慢地,缓缓地) 15、辞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 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词,文学)3、动以朝廷为辞(藉口) 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6、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古代的一种文体) 7、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教)8、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应酬的言辞)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10、近者奉辞伐罪企(命令) 16、从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跟随,随从) 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顺从)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向---学习) 4、樊哙从良坐(依傍)5、从此道至吾军(由,自) 6、弟走从军阿姨死(参与)7、其从如云(随从的人) 8、欲不可从(放纵)9、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zong次于最亲的亲属)10、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纵”。
东西为横,南北为纵。合纵: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反对秦国的策略)11、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从事,官名)12、可以便宜从事,向必禀我(办事)13、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从容,舒缓,不急迫) 17、殆1、知彼知已,百战不殆(危险)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4. 高考必须掌握的文言文120个实词和60个虚词有哪些常见的文言实词有以下120个: 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诚、除、辞、次、从、殆、当、道、得、度、非、复、负、盖、故、固、顾、归、国、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怜、弥、莫、内、期、奇、迁、请、穷、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高中只需要掌握18个虚词而已吧!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8个,即:之、其、而、则、以、乃、于、者、因、也、乎、焉、与、何、为、若、且、所。
5. 高中语文文言文大纲要求掌握实词166个高考120个文言实词词义及课文例句整理填写不下 先给出其中60个 1、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爱慕,欣赏) 6、古之遗爱也(恩惠) 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 2、安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安全) 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 7、衣食所安(养生) 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3、被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 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散开) 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 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 4、倍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2、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 3、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一倍,加倍) 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 5、本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 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3、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来,原来) 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7、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8、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9、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 6、鄙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3、鄙人?自称的谦词 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 7、兵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5、兵符:古代派兵用的凭证 8、病1、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5、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 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责备、羞辱) 9、察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 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考虑)3、虽不能察,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白的样子)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 6、人至察则无鱼(精明) 10、朝chao1、朝服衣冠(zhao早晨)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 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庭)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6、期年不听朝(朝政) 7坐南向北(对、向) 11、曾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 3、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竟然)4、是高、曾时为一倍(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 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12、乘cheng1、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3、自京师乘风雪(趁,冒着) 4、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四)5、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e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6、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 13、诚1、帝感其诚(真心真意) 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 4、帝感其诚(诚心,诚意) 14、除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 2、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清除,去掉) 4、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5、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 6、不徐不疾(迟缓)7、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慢慢地,缓缓地) 15、辞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 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词,文学)3、动以朝廷为辞(藉口) 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6、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古代的一种文体) 7、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教)8、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应酬的言辞)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10、近者奉辞伐罪企(命令) 16、从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跟随,随从) 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顺从)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向---学习) 4、樊哙从良坐(依傍)5、从此道至吾军(由,自) 6、弟走从军阿姨死(参与)7、其从如云(随从的人) 8、欲不可从(放纵)9、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zong次于最亲的亲属)10、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纵”。
东西为横,南北为纵。合纵: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反对秦国的策略)11、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从事,官名)12、可以便宜从事,向必禀我(办事)13、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从容,舒缓,不急迫) 17、殆1、知彼知已,百战不殆(危险)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近于,几。
6. 常用文言文实词与虚词词义整理实词136个虚词15个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的“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矣、乎、哉、焉、耳等.。
7. 高考要求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的用法及其意义/f?kz=81244699 你可以去这里看看,由于内容超过一万字,没法打上来……………… 虚词: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而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 ①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②朝而往,暮而归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例: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⑹通“如”:好像,如同。
例: 军惊而坏都舍。 ⑺通“尔”,你,你的。
例: 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而已」罢了。例: 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后」才,方才。例: 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何 ⑴什么。例: ①子何而往?(何:凭什么。)
②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⑵怎么样。
例: ①如太行、王屋何? ②其如土石何? ⑶哪里。例: ①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里。)
②却看妻子悉何在。 ③豫州今欲何至? ⑷多么。
例: 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②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⑸为什么。
例: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③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⑹怎么。例: 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⑺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例: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⑻何:通“呵”,喝问。
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何如」怎么样,怎样。例: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 ②今日之事何如? ③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何消」哪用得着。
例: 这自然,何消吩附。 「何若」如何。
怎样。例: 此为何若人。
「何尝」并非。例: 你说的何尝不是。
「何为」 ⑴什么是。例:何为“护官符”? ⑵怎么会?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 ⑶作什么。
例:①客何为者?②敬杰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 「何意」 ⑴什么意思。例: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如何意? ⑵岂料,哪里料到。
例: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何由」 ⑴如何。例:长夜沾湿何由彻。
⑵什么原因。例:致之何由?由于疾病。
⑶从什么地方。例:何由知吾可也? 「何乃」怎么能。
例: 何乃太区区! 「何得」怎么能。例: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何加」有什么益处。
例: 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曾」有什么益处。例: 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 「何其」多么。
例: 何其衰也! 乎 ⑴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 ①天下事有难易乎? ②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③若毒之乎? ④君将哀而生之乎? ⑤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⑵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 ①孰为汝多知乎!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③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⑶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例: ①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乎干城之具也。
②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③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④忽乎吾将行兮。 ⑷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
例: ①日食饮得无衰乎?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⑸同“于”。例: ①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③以吾一日长乎尔。
(尔:比。) 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对。)
⑥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⑦良剑期乎断,不期乎莫铘。(乎:引进动作的对象。)
⑹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例: ①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②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③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⑺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
例: 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②无以,则王乎? ⑻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例: 于是乎书 乃 ⑴于是,就。
例: ①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②乃入见 ⑵才,这才。
例: ①虽理想派之作,亦先有所本,乃增损而润色之。(乃:然后才。)
②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⑶却。
例: ①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②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 ③今君乃亡赵走燕。
④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⑷是,就是,原来是。
例: ①视之,乃庞德也。 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乃。
8. 如何掌握文言文实词的五大知识点文言实词的解释,要重视那些在所学课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那些意义与现代汉语中已有较大差异的词语,以及一词多义的词语。文言实词应该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词语予以解释,并且要根据该词在某句子中的切实意义给予恰当的解释,以使句子前后语气通畅、意义明白正确为标准。试看以下三套练习题。A组(H版):
1.无丝竹之乱乱耳()2.岁赋赋其二()3.有卖油翁释释担而立()4.薄薄暮冥冥()B组(S版):
1.缀缀行甚远()2.有亭翼然临临于泉上者()3.佛印绝类类弥勒()4.及郡下,诣诣太守()C组(新教材):
1.役万物而君君之()2.吾妻之美美我者()3.我以日始出时去去人近()4.故今具具道所以()
A组第1题“乱”本为形容词,文言文中也有按此义解释的,但在本句中它已转为动词,意为“使……乱”也可以作“扰乱”讲;第2题“赋”本义为“赋税”,在句中释为动词“收赋税”,也可以简单解为“征收”。这两题考查目的在于看看学生能否理解词类的活用,也即词性转化后词义的掌握。第3题“释”意为“放下”,现代汉语也有把“释”与“解”、“放”相联组成词语“解释”、“释放”的用法,可佐记忆;第4题“薄”字的意思是“迫近”,这个意思与其一般意义相去甚远,需认真记取。
B组第1题“缀”的意思是“紧跟”,与其本义“连着”有一定的区别,故在句中如何解释也需稍作思考方能确定;第2题“临”字可以理解为“面对”、“接近”、“靠近”,句中宜取其最后一种解释。第3题“类”在所学课文中多次出现,均解释为“类似”、“相像”,为使用频率较高的常用词。第4题“诣”有相当多的学生理解有误,把它解作“拜见”,实际上此词的意思是“往”、“到……去(见)”的意思,不应该有所混淆。
C组第1题“君”意为“君临”,最适宜的解释是“统治”;第2题“美”字已由形容词变为动词,意为“以……为美”,释作“赞美”更为适宜。第3题“去”有多种意义:“失去”、“除掉”和“离开”,本句应取“离开”,或解作“距离”。第4题“具”一般多释作“具有”或“详细”,本题结合语境应取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