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是改变命运的一个机会,一个大跳板。
面朝黄土背朝天,祖祖辈辈和土地打交道的农民,真的很辛苦,也真的没有太多的路给孩子选择。
一没有靠山,二没有背景,农村孩子想有一片天地属于自己,必须靠自己去努力。
上大学,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武装头脑,还可以结识天南地北的同学朋友,将来在创业的路上,可能会有人助你一臂之力。
上大学,接触到更为广阔的天地,增加更多的见识,也可以得到更多的机会。
跳出农门,让自己在社会这个大家庭里,会更加的丰富自己,补充自己的大脑,还可以让自己接触到更多的更高一级的对自己有帮助的朋友。
大学里学到的知识,有人说,一出校门,都没用。那是瞎说!古往今来,功成名就的,做成大事儿的,大都是读过更多书的人。
掌握了更多的知识,为你的未来。多了一道事业成功的门。要想有大一点的成就,肚子里没有那么多的墨水,很难成就。
所以。农村的孩子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争取在学业上有所成绩,学到更多。因为你没有后台没有背景,助你事业成功的人不多。要靠自己。
所以,必须努力,农村的孩子,走进大学是你成功的最佳捷径!高中的时候就看见热搜上有取消高考,高考不公平啊这些个词条,我当时往下翻翻就看见一个博主的观点,特别认同,观点核心就是高考是我们唯一能与资本“抗衡”的一个机会(抗衡可能这里用的不是太妥当),是一条公平且能让我们出人头地的路。可能高中的时候我只是观点上的认同,也觉得不都是地球人,有什么太大差别但到了大学,才真真正正的体会与那些出生在一二线城市,生活富庶的孩子相比,从农村出来的孩子确实与他们存在差距。
(这里没有贬低的意思,我本人也是农村出来的,上了一个好一点的大学,发这篇文章只是因为最近看到了网友关于“上大学到底给农村孩子带来了什么”这一话题的讨论,以下仅是我关于这个话题的一些看法。)
我承认上大学给了农村孩子一个趴在井沿边看一眼外面世界的机会,但是对于大多数农村大学生来讲受限于自身家庭背景,无法实现阶层跨越,最终还是掉进井里。
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一毕业就面临着各种社会压力,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走出来的大学生,他们在学校里被灌输着强者为尊的思想,学生时代学习成绩好就会受到欢迎,考试成绩衡量着优劣。
进入社会后,他们自然想着比别人成功,此时成功的标准变成了财富,因此他们要努力打工,想在大城市买套房子留下来,追求着世俗的成功。
他们能体会到社会的不公,无论如何努力,底层人靠着自己拿命换来的钱,都没有接盘大城市房价的机会,稍一抱怨,食利阶层还指责你是不够努力。
读书时也许会被刘强东逆袭的故事所激励,一时成为自己学习的动力,但是他们读大学后才明白能通过努力成为富豪的农村孩子,寥若晨星。
大学同一个寝室里,就有中产家庭的孩子,他们无忧无虑,不愁着毕业找工作,心里没有落差是不可能的。
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村孩子,只要不是太挑剔,找到一份好工作不算太难,需要乐观一点,能摆脱掉在地里刨食的命运,就已经是一种成功。在大城市没有留下来的希望,就回到小城市生活,也未尝不可,心态躺平了,还能做一只快乐的小青蛙。
我觉得最可悲的是,很多人见识过繁华世界后,便滋生出太多的物质欲望,可却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他们被世俗价值观所累,觉得自己读过大学就理应比那些没学历的儿时玩伴成功,追求自己能力之外的物质生活,认同鸡娃教育观念,他们想卷赢别人,牺牲自己的健康换金钱,活在无尽的焦虑之中。
再有就是一些其他人的言论,当你上大学时,你的邻居,你的各种朋友,都会去吹嘘或者在明里暗里着说:上大学了,果然不一样啊,要不就是怎么怎么夸你特别厉害(我不否认夸奖里一定有一些是真诚鼓励的,但是相信我,嘲讽永远比夸奖多,就好比你遇到了一个比你厉害比你优秀的,嫉妒永远比赞扬比例大。)
不少读过大学的农村孩子,只是得到一个趴在井沿边看一眼的机会,误以为自己是井上之蛙, 殊不知还是摆脱不了井底的命运,这或许比一开始不趴井沿,一直待在井底里还要绝望。
总的来说,出身并不决定一切,世界永远会善待那些努力的人,这都21世纪了,网络这么发达,只要努力,赚不是更容易了嘛。
上海高考延期一个月,和20年高考延期有什么不同?
俗话说得好:硬当鸡头不当凤尾
这句话自然是有一定的道理,但我认为,自己适合是“鸡头”还是“凤尾”和自我认知、自身特质、自身性格有着很大的关系。
适合当鸡头的人一般喜欢当鸡头的人,大多数都是先天优势或后天获得的,而这一优势使他在群体中成为佼佼者,并且毫不费力。
回避竞争压力不论是工作中还是学习中,相信我们都会分三六九等,比如普通斑、火箭班;小公司、大公司。而选择当鸡头的人,他们在这个环境中会更有成就感,自己的身心也会更加轻松、快乐。
比如,有些小朋友就喜欢在普通班当前几名,并且能够保持良好的成绩,相反,如果让他进入火箭班,反而成绩大不如从前。
弊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很容易被消磨斗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没有竞争就很难发挥人的潜力
在“鸡头”中固然好,但是它的天花板只有那么高,所以我们的上升空间就受到了限制
追求独立生活还有一部分人,他们想要当鸡头,并不是逃避竞争,而是追求一种自我独立。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在一家公司有着过硬的技术,并且全公司只有你一个人可以做。那么,好的资源肯定倾斜于你,还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想做的事。
这也是很多人为什么宁愿放弃知名公司稳定的收入,反而自己去创业或者选择一家小企业去工作的原因。
弊端在这种环境下,我们难免会坐井观天,限制了自己的眼界
环境相对落后,资源就一定有所欠缺,对于自身能力的要求也将会更高
适合当凤尾的人这类人一般会利用外部环境资源为自己所用,或者想要追求更高的生活,适应性强,喜欢挑战自我。
依附于高质量环境这类人会利用自己所待环境的优势,为自己所用,享受高质量环境带来的福利,哪怕做吊车尾也没有关系。
比如老一辈就倾向于孩子去国企或者事业单位,这样的工作比较轻松,工资的待遇也好,退休后的保障机制也好等等。
弊端过多依赖于环境的赠与,自身能力并没有得到锻炼
沉浸这样的生活,一旦发生变革,自己将是被淘汰的那一个
?利用资源厚积薄发
一般这类人选择做凤尾,并不是为了安逸的度过自己的余生,而是想要通过这个环境跳出去,跳到更高更好的平台上。
他们更多的是利用环境的压力迫使自己成长,开阔自己的眼界,学习大公司的做事方法,为自己积累更多的人脉。
弊端心高气傲,自己还未达到某一高度但是心气高,反而对自己身心产生额外的压力
若是环境呈现马太效应(越富有者越富有),自己做凤尾很难有所成就
从上我们能够得到,不论是做鸡头还是做凤尾都有自己的弊端,因而选择做哪个并没有界限,关键是自己适合哪一个。
个人性格分析首先需要了解自己是高成就动机的人还是低成就动机的人,简单来说就是你更倾向于追求成功还是逃避失败,你的自尊心是否很高。
依赖型与自主型我们每个人的追求都不同,有的人喜欢被动安排,依赖于更好的老师、更有先见之明的领导;有的人则喜欢单干,更喜欢自主专研的乐趣,自己有着自己的节奏。
对于一个人而言,可能他当鸡头这件事做的很完美,而当凤尾就不是如此了,反过来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大家一定要根据自身的特质,以及自己的想法去思考。摸索自己到底适合“鸡头”还是”凤尾“。
最直观的不同是20年的高考延期是全国范围内的,但是22年的高考目前是只针对上海一个地区的,后续是否还有其他省份出相应的对策,目前是不明确的(当然,最好没有)。
但是范围受众大小只是一个现象,透过现象去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往往更加重要。所以,这里单纯谈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首先第一个问题就是公平性问题。
20年全国一起延期,至少会让人觉得大家都在一个线上,大体是很公平的(虽然可能就个体而言会存在巨大的差异)。但是局部延期,难免会让人产生一些其他的想法。比如:“我张三觉得你们上海考生能多复习一个月”,再比如:“谁知道会不会因为疫情而导致你们的试卷相对简单呢?毕竟是自主命题”,亦或者:“上海的高校会不会对上海本地考生更加宽容,那外地考生会不会相对优势不那么大?”....
总之,局部的非统一在一定程度上真的是很难保证公平性,有些东西似乎又明里暗里,很难不让人“想入非非”。然而,谁告诉你一起高考就很公平了?
大家一起参加高考,就能保证绝对的公平了吗?dddd。所以,个人觉得讨论公平性问题其实是没有意义的,下辈子咱们努把力换个省份好吗?
然后第二个问题就是录取问题。
20年一起延期了,录取也就顺延了,其实相对于往年的录取工作而言,只是往后推了下时间,其他的是没有什么改变的。但是20年只有上海延期了,那会不会对上海的录取造成一些影响呢?
事实上,相对于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其实更轻微一些。因为“分省录取”的原因,各高校在每个省份录取的人数是有宏观把控在里头的,所以整体不会出现太大的偏差。
唯一的影响大概就是上海考生可能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时间会更晚一些(其实不太会)?至于“强基计划”,因为各考生是在自己所在的省份参加考试,所以也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
因此,这个问题,上海考生可以放心,其他地方的考生,也别凑热闹了。
最后一个问题是高校招生工作的负担问题。
前面都是从考生的角度来考量的,但其实还忽略了一群人,就是招生工作组。对于20年的情况,对于招生工作组来说其实和普通高考的工作强度是差不了多少的,最不济也是每个省份一样惨。
但是对于22年的情况,可能会存在分批分类的情况。本可以一次性做完的事情,突然多出来一些步骤和考虑,工作量无疑会加大。这对于上海高校而言,更是如此。
最后就是,个人觉得不必太过度纠结这个问题,该干啥干啥吧。与其纠结这些事情会给别人给自己造成哪些潜在影响,还不如放宽心态,聚焦在自己的事情上,稳稳当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