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面对繁重的灾后重建任务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县人民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工业强县、农业固县、三产活县、开放兴县”的总体取向和“一个中心、两条轴线”发展战略,抢抓机遇,克难奋进,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全力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在灾后重建中推进了经济社会的跨越与提升,迈出了建设四川丘区强县的坚实一步。 省批复我县灾后重建项目1329个,总投资179.6亿元。我们按照灾后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要求,坚持民生优先、发展为重的原则,精心组织,全力推进。
健全机制,有序重建。健全组织领导、项目管理、督查督办机制,明确任务,细化措施,强化考核。通过建立“三帐两图两表”管理模式,实现了全过程、精细化管理。
统筹兼顾,科学重建。编制基础项目1.3万余个,建立了覆盖县域的项目库。对县城总体规划进行修编,编制乡镇集镇建设规划,用科学规划引领灾后重建。采取统分结合、分层负责,试点示范、梯次推进方式实施重建项目。突出抓好项目统筹、资源整合,提高了项目、资金效益。
主动服务,高效重建。狠抓建材保障、市场监管,强化规划、选址和技术服务,在城乡住房重建中创造了干部对口联系、电子台帐管理的“中江经验”。在重建项目推进中,优化审批程序,压缩办理时间,强化环节管理,积极主动服务,加快了灾后重建步伐。
严格监管,阳光重建。制定并严格执行重建项目造价控制、资金管理、工程变更、竞争性谈判、工程质量、施工安全等十余项管理制度,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全程监管,做到了“提速不越轨,加快不违规”。
至2009年底,重建项目开工1207个,开工率90.8%,其中完工899个,完工率67.6 %。城乡住房重建卓有成效,农房重建完工42044户,完工率99.9%;城镇住房重建完工1294户,完工率88%。公共服务设施重建扎实推进,256个教育项目开工254个,其中完工182个;53个卫生项目开工49个,其中完工46个;文化、广电、政法、基层政权设施重建全面推进。产业重建深入实施,119个工业灾后重建项目全部开工,其中完工90个。基础设施重建进展顺利,S106线中江县城至双龙段、会龙至乐至界,S101线金堂中江界至中江三台界改造工程等一批交通重建项目完工;农业、水利、农机等灾后重建项目扎实推进。防灾减灾能力、生态恢复重建等取得阶段性成效。乐山市对口援建辑庆镇的辑庆镇中学、乐山大道等援建项目全部完成。 2009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45.5亿元,增长14.1%,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45.2亿元、58.5亿元、41.8亿元,分别增长4.5 %、23.5%、12.9%。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31.1:40.2:28.7。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0亿元,增长212.5%;农民人均纯收入4937元,增加4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77元,增长14.4%。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规划各项经济指标。
工业经济提速增效。优化工业区域和产业布局,打造载体,强化服务,着力加快重点优势产业发展,预计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51.8亿元,增长22.1%。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8.3%。
重点产业和企业快速发展。食品医药、轻工纺织、电子机械三大产业预计实现总产值56.9亿元,增长36.1%;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5.8亿元,增长35.8%。20家市、县重点优势企业预计实现工业总产值33.2亿元,增长30.3%;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2.5亿元,增长31%。新增销售收入过3亿元企业2家、过2亿元企业4家、过亿元企业5家,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达到20家。恒达灯具公司“明生牌”商标被评为四川省著名商标,“明生牌”灯杆、“雄健丰田牌”面粉、“凯丰牌”水稻种被评为第九届四川名牌产品。
工业园区建设扎实推进。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县城工业集中区争创省级开发区取得积极进展。2009年底,集中区及乡镇特色工业小区规模以上企业107家,占全县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71.3 %;预计实现工业总产值66.2亿元,占全县总量的76.5%,增长54.7%。县城工业集中区规模以上企业54家,预计实现工业总产值39.5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8.8亿元,分别增长47.3%、45.3%。
企业技术进步成效明显。积极实施技术创新项目,全县20个技术创新项目完成投资2亿元。狠抓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逢春制药、雄健实业创建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恒达灯具、金辉纺织等4家企业创建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
规模以上企业群体壮大。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50家,比2008年底增加18家。预计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增加值28.1亿元,增长33%,增速位居全市前列;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4.5亿元,增长42.5%。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深入贯彻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3.6亿元,增长4.6%。
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全年粮食总产83.3万吨,增长1.3%,再创历史新高,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油料总产7.1万吨。建成生猪养殖小区7个、生猪养殖万头村5个,预计全年出栏生猪164.4万头,增长2.8%;出栏肉牛8.2万头,增长5.6%;出栏小家禽畜3148.3万只,增长6.6%。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种植食用菌3.2亿袋(平方尺)、中药材6.8万亩,荣获“四川省优势特色效益农业丹参基地”称号,优质蚕桑、蔬菜、经济林木等产业稳步发展。全县转移劳动力46.7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8.5亿元。农民专合组织发展壮大,新建农民专合组织20个。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投资2.8亿元,实施都江堰灌区节水改造、提灌站建设、标准粮田建设、新村扶贫等各类工程12669处。新建机耕道45公里,补贴购置各类农业机械5489台,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25%。成功创建“四川省绿化模范县”。
农村改革不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小集中试点取得成功。
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共落实中央各项惠农补贴1.4亿元,增长14.1%。
第三产业生机蓬勃。商贸流通、餐饮娱乐、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焕发生机,量质提升。建成1家三星级宾馆、1家院线**院;“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深入实施,新建农村商贸服务中心2个、农家店242家;“家电下乡”广泛开展,全年销售家电60925台(部);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全面完成。旅游、中介等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社会消费全面上扬,预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5亿元,增长19.2%。
金融运行势头良好。积极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努力为灾后重建和应对金融危机提供支持。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157亿元,比年初增长28.6%;各项贷款余额43.3亿元,比年初增长34.5%。
外贸工作实现新突破。外贸出口高速增长,创汇1760万美元。
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大力培植税源,强化税收征管,财政收入增长迅速、结构优化。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5.6亿元,增长27.8%。实现财政总支出50.6亿元,增长38.4%。加强债务管理,化解政府性债务4721万元。全面推行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管理。规范了公务员津补贴,实施了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
招商引资成效突出。抓住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和升级的有利时机,用好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政策,创新机制,搞好服务,共引进项目126个,到位资金13.5亿元,增长15.4%。 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切实抓好新农村建设,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加快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
中心城区面貌一新。按照35平方公里、30万人口中等城市目标,高起点、高标准进行县城总规修编。投资2亿元,完成东一环道路、西二环一期道路、北塔南北干道、伍城干道人行道改造、东一环小东河桥、城区道路改造等重点工程。污水处理厂、小东街安置房、西二环二期道路、铜山大桥等重点工程顺利实施。凯北、凯西居住区建设成片推进,南塔公园、玄武公园等市民休闲场所投入使用,城市景观亮点纷呈。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聚集能力全面提升。
重点乡镇加快发展。通过政策、项目支持,扎实推进仓山、辑庆、黄鹿三个市级区域重点镇发展,城镇开发加速推进,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扩权镇因地制宜加快发展,进一步增强了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
新农村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省级新农村重点推进村南华镇涌泉村、通济镇河珠村建设项目全面完成,7个市、县新农村示范村建设顺利推进。仓山镇响滩村等21个村成功申报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项目。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建成通乡水泥路105.2公里、通村公路257公里,农村通行条件不断改善。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大力开展“七进”活动,切实解决“五乱”问题,狠抓乡容村貌、交通沿线、重点部位集中整治,完善“五大设施”,打造示范乡镇、街道、村社、院落,城乡环境明显改善。积极探索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新模式,着力构建环境综合治理长效机制。
四、和谐中江建设成效显著
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深化。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和继光精神。以创建省级文明县城为重点,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谐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建设取得新进展。国防教育、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得到加强。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国家科技富民强县项目、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等重大科技专项顺利实施。着力提升教育质量,2009年高考本科上线人数突破2000人,中江中学成为全市唯一高考本科上线过千人的中学;加快职教发展,中江职业中专学校综合办学实力跃居全省第三;进一步巩固“两基成果”,重视幼教事业,规范民办教育,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巩固完善新农合制度,进一步健全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控,有效应对甲型H1N1流感疫情。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成功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系列文化活动,传统体育项目在比赛中屡获殊荣。广播剧《爱的守望》荣获四川省第十一届“五个一工程”奖,纪录片《家》荣获第十届四川国际电视节最佳短纪录片奖。广播电视覆盖率和覆盖质量进一步提高。残疾人工作取得新成效。完成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田野调查工作。续修《中江县志(1986—2006)》工作进展顺利。
“八项民生工程”顺利实施。“八项民生工程”共投入资金8.1亿元。新增城镇就业2389人,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实现再就业603人,在岗培训15000人。帮助扶持1845名农村贫困人口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开展农村和城镇大病医疗救助3316人次,解决了6.7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免费向12.1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教科书,资助经济困难家庭高中生8410名。城市低保累计月人均补助146元,农村低保累计月人均补助59元;五保对象集中供养4159人,集中供养率42%。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覆盖人数7万人;参加新农合农民113.3万人,参合率89.5%。农村特困群众危房户减灾安居工程220户、廉租住房700套全部完工,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1006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平方公里,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扎实推进。
“十件为民实事”全面完成。“十件为民实事”共投入资金13.6亿元。完成中广路连接线改造,实施小街小巷整治6.5公里,安装路灯150柱,铺设和改造人行道5.8万平方米,新增城区绿化面积3000平方米。建成乡镇场镇垃圾填埋场20个,仓山水厂、黄鹿水厂改扩建工程基本完工。资助特困群众、重度残疾人和农村五保户55328人参加新农合,组织实施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520例,为残疾人赠送轮椅80辆。新建校舍25.4万平方米。南塔、北塔维修工程全面竣工。妇幼保健院迁建、仓山中心卫生院改扩建工程进展顺利。完成天网工程二期建设,新建派出所23个。26个村新村扶贫工程全面完成。
人口计生、生态环保、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取得新成效。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各项政策,加强流动人口管理,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1.5‰。完成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和《中江生态县建设规划》编制,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工作扎实推进。严格落实耕地保护政策,积极推进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和防治工作,“金土地”工程和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顺利实施。
社会保障不断加强。深入开展社会保险扩面工作,参加社会保险29.3万人,新增5.2万人。失地农民进社保工作有序推进。
稳定安全工作深入扎实。加强维稳基础工作,深化“平安中江”建设,依法严厉打击各类犯罪行为,强化社会面控制,社会治安形势稳定。积极构建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机制,深入开展大下访、大接访活动和涉法涉诉积案化解活动,切实落实领导包案责任制,依法及时处置涉稳、涉灾信访等突出问题。全面贯彻移民后扶各项政策,切实做好库区稳定工作。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全县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应急演练和宣传教育,提高了应急处置能力。
2023年芜湖高考考点如下:
一、市区:
共设10个考点,分别为芜湖市第一中学、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芜湖市第十二中学、芜湖市田家炳实验中学、芜湖市第二中学西洋湖校区、芜湖市第三中学、安师大附属外国语学校(第十一中学)、芜湖市城南实验中学、安师大附属外国语学校城东校区、芜湖市中江中学。
二、无为市:
共设5个考点,分别为无为中学、无为第二中学、无为第三中学、无为第四中学、无为第三中学城北校区。
三、南陵县:
共设3个考点,分别为南陵中学、南陵县城东实验学校、南陵县春谷中学。
四、湾沚区:
共设1个考点,芜湖县第一中学。
五、繁昌区:
共设2个考点,分别为繁昌第一中学、繁昌第二中学。
2023年芜湖市中考考点:
一、市区:
共设14个考点,分别为市一中、安师大附中、市十二中、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安师大附外、市三中、安师大附外城东校区、市二中西洋湖校区、市清水河中学、芜湖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城南校区、市城南实验中学、市南瑞实验学校、市沈巷中学、北师大芜湖附校。
二、无为市:
共设7个考点,分别为无为一中、无为中学、无为二中、滨湖小学、无为三中、无为四中、三中城北校区。
三、南陵县:
共设3个考点,分别为南陵中学、春谷中学、城东实验学校。
四、湾沚区:
共设1个考点,芜湖县第一中学。
五、繁昌区:
共设2个考点,分别为繁昌三中、繁昌田中。
八年级学业水平地理、生物考试将于6月17日下午举行。全市共设置78个考点,1086个考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