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 正文

高考冥婚(杨再思文言文)

1. 文言文新唐书 萧至忠传试题

萧至忠,秘书少监萧德言的曾孙。

他少年时就做了京城管辖的卫尉,以清正严谨著称。他曾经与朋友相约在路边相候,正碰上风雪冻冽,很多人都到避风的屋檐下去,萧至忠却说:“哪里有与人相约为了怕风雪而失信的呢?”他一人在风雪中不离开,众人都为之叹服。

神龙初年(705),武三思专权,萧至忠依附他,从吏部员外郎提拔为御史中丞。后又调任吏部侍郎,仍兼任御史中丞。

他凭靠武三思的势力,掌握选官的大权,无所忌惮,杜绝请托,威风大行。不久,升任中书侍郎,兼中书令。

节愍太子诛杀武三思后,武三思的余党与宗楚客、纪处讷要侍御史冉祖雍上奏“:安国相王及镇国太平公主也与节愍太子一起同谋举兵,请把他们收进监狱。”中宗召来萧至忠要他讲实情,萧至忠泣声而奏道:“陛下富有四海,贵为天子,难道连保护一弟一妹都做不到,而遭人罗织他们的罪名。

宗庙社稷的存亡,实在于此。臣虽然很愚昧,窃认为陛下不可取。

《汉书》上说‘,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愿陛下细细思考这句话,况且以往则天皇后想要相王为太子,相王几天不吃饭,请求迎陛下,本来相王诚心让陛下,天下的人都作为美谈,这也足见冉祖雍等所奏,纯属虚构。”

中宗深纳他的意见而不再追究。 不久,他调任黄门侍郎,代宰相。

萧至忠曾上疏论析时政,道: “臣听说做帝王的列职分司,为人求理,求理之道,必在用贤。得其人就公务洁顺,用非其才就有官如同无官空缺。

官缺空则事废,事废则人残,慢慢的时政就会衰败,这大概是一条治政的规律。近来选官授职,多非德进。

大多是依靠贵要,互相粉饰。即使知道这情况,也不为国家考虑,上下相蒙,哪个肯揭露真相呢?臣闻官爵是天下的公器,恩宠实际上是私惠。

只能给予金帛让他富裕,吃好穿好,来存私人恩泽。如果把国家的职位为私用,那么公道就不通行了。

这样以小私来妨碍大公,那么后门之风一开,而正当的言语就被堵绝。小人就当道,君子道消。

这样日削月蚀,最终会使国家凋敝,这都是为官非其人的缘故。过去汉代的馆陶公主为自己的儿子求一郎官,汉明帝就对她说:‘郎官上应天上的星宿,出外管理百里,如果非其人,那百姓就要遭殃了。

’就赏赐了十万给她的儿子。这就大公之道未亏损,没有用私情来代替,良史直笔,传为美谈,一直到今天人们还赞不绝口。

当今官位很广,冗员倍增,贪求无厌,日月增数。陛下降无法计算的恩泽,近戚又增无涯之请,卖官利己,枉法徇私。

衙门之内,朱紫盈满,官秩皆轻,恩赏更加多。势利小人,冒进不识廉耻,方雅君子,知难而退避丘陇。

才者未用,用者非才,这两种情况相比,十个中就有其五。官非其人,欲求其理,实也难成。

“臣窃见宰相和近侍要官的子弟,多居美爵,远再加上势要的亲戚,递相嘱托,虚践官荣。《诗经》上说:‘东人之子,职劳不赍;西人之子,粲粲衣服;私人之子,百僚是试,或以其酒,不以其浆。

鞘鞘佩王遂,不以其长。’这讲的是王政不公平,众官废职,私家之子,都混进了官员的行列;非任之人,白白地有着饰佩。

臣愿陛下要思考居安思危的道理,行改弦易辙之道,要爱惜官爵,审量才识,官无虚授,人要做官,要走正道,杜绝小人的邪道,政令一致,威恩以信,私不害公,情不扰法,这样天下就大幸了。臣见永徽的旧事,宰相子弟多居外职,这不仅是抑强宗,分大族,也是退不肖,择贤才。

伏愿陛下远查旧典,近遵先圣,降明旨令宰相以下及诸司长官子弟,都改授外官,希望他们分职四方,共宁百姓,表里相统,远近安宁。” 他的疏奏未被采纳。

第二年,萧至忠代韦巨源任侍中,依旧修史。不久又迁任中书令。

当时宗楚客、纪处讷暗怀奸计,自树朋党,韦巨源、杨再思、李峤都为保全自己一味顺从,对时政无所匡正。萧至忠处于其中,颇能坚持正道,当时的评论都很重视他。

中宗也说:“宰相当中,萧至忠最怜我。”韦庶人又替她死去的弟弟与萧至忠死去的女儿完成冥婚合葬,到韦氏废除,萧至忠掘墓,把女儿的棺柩抬归,当时人们很讥笑此事。

萧至忠又把自己的另一女儿嫁给韦庶人舅崔从礼的儿子,婚礼的那天,中宗为萧氏当主婚人,韦庶人做崔氏的婚主,当时人们都说这是“天子嫁女,皇后取妇”。 睿宗即位,在景云初,萧至忠出京任晋州刺史,很有能力。

当时太平公主得势,萧至忠暗中派人向太平公主疏通,想求得入京任职。韦庶人被诛之时,萧至忠一个儿子任千牛,被乱兵所杀,太平公主希望至忠因此有怨心,这样就可以参与谋反,所以就接受了萧至忠的请求。

随后召回京拜刑部尚书、右御史大夫,又迁任吏部尚书。先天二年(713),又任中书令。

这年,萧至忠与窦怀贞、魏知古、崔..、陆象先、柳氵中、徐坚、刘子玄等撰写了《姓族系录》二百卷,皇上为此加爵赐物各有不等。 不久,左仆射窦怀贞、侍中岑羲和萧至忠同户部尚书李晋、太子少保薛稷、左散骑常侍贾膺福、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右羽林将军李慈等与太平公主谋反事泄漏,萧至忠就逃到山中寺庙,数天之后,被捕而伏诛,籍没其家。

萧至忠虽然清俭刻己,但是简约自高,从未接待宾客,所得俸禄,也。

2. 以刘子玄,本名知几为开头的文言文

刘子玄,名知几,以玄宗讳嫌,故以字行。年十二,其父为授《古文尚书》,业不进,父怒,楚督之。及闻为诸兄讲《春秋左氏》,冒往听,退辄辨析所疑,叹曰:“书如是,儿何怠!”父奇其意,许授《左氏》。逾年,遂通览群史。以善文词知名,擢进士第。

武后证圣初,诏九品以上陈得失。子玄上书,言:“君不虚授,臣不虚受。妄受不为忠,妄施不为惠。今群臣无功,遭遇辄迁,至都下有'车载斗量,杷椎碗脱'之谚。”又谓:“刺史非三载以上不可徙,宜课功殿,明赏罚。”后嘉其直,不能用也。时吏横酷,*及善人,公卿被诛死者踵相及。子玄悼士无良而甘于祸,作《思慎赋》以刺时。

累迁凤阁舍人,兼修国史。中宗时,擢太子率更令。介直自守,累岁不迁。会天子西还,子玄自乞留东都。三年,或言子玄身史臣而私著述,驿召至京,领史事。迁秘书少监。时宰相韦巨源、纪处讷、杨再思、宗楚客、萧至忠皆领监修,子玄病长官多,意尚不一,而萧至忠数责论次①无功,又仕偃蹇②,乃奏记求罢去。因为萧至忠上书,言著史之“五不可”,又言:“朝廷厚用其才而薄其礼。” 萧至忠得书,怅惜不许。楚客等恶其言诋切,谓诸史官曰:“是子作书,欲致吾何地?”

始,子玄修《武后实录》,有所改正,而武三思等不听。自以为见用于时而志不遂,乃著《史通》,讥评今古。徐坚读之,叹曰:“为史氏者宜置此坐右也。”

开元初,迁左散骑常侍。会其子为太乐令,抵罪,子玄请于执政,玄宗怒,贬安州别驾。卒,年六十一。子玄善持论,辩据明锐,视诸儒皆出其下,朝有论著辄豫。殁后,帝读《史通》,称善。追赠工部尚书,谥曰文。

(取材于《新唐书》)

3. 宋璟之刚直文言文阅读答案

宋璟(663~737),字广平,河北邢台人。

宋璟少年博学多才,十七岁中进士,历任上党尉、凤阁舍人、御史台中丞、吏部侍郎、吏部尚书、刑部尚书等职。唐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拜青春演讲稿尚书右丞相。

授府仪同三司,进爵广平郡开国公。历经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四帝,在任52年。

一生为振兴大唐励精图治,与姚崇同心协力,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唐朝,建设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领先于世界的大唐帝国,史称“开元盛世”。一武则天执政,宋璟因刚正而被重用,逐步由中书舍人升迁御史中丞;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诬陷御史大夫魏元忠,让张说作伪证,带他去朝堂上和魏元忠对质。

宋璟对此事洞若观火,他对张说道:“名节和义气是最重要的,不能以陷害正直者来求得自身的苟安。就算因此被贬职罢官,也可以流芳百世。

如果你有什么不测,我就冲上去救你,如若不成,就让我和你死在一起。”张说听后,十分很感动!在朝堂上对质的时候,实事求是,最终使得魏元忠保住一命。

二张易之与张昌宗兄弟,都是当时出名的美男子,先是太平公主的男宠,后经太平公主的推荐,入宫侍奉武则天。他们涂脂抹粉,出入宫廷,活脱脱似一对人妖。

二张受宠而得高官,得赏赐不可胜记。朝廷中的亲贵,纷纷奔走于他们的门下,尊称张易之为五郎,称张昌宗为六郎,对他们谄媚无所不至。

有人夸张张昌宗的美貌说:“六郎面似莲花。”居然有内史杨再思谄媚说:“人皆以六郎面似莲花,我独以为不然,我认为是莲花似六郎也!”真是拿肉麻当有趣。

二张恃宠而骄,不仅结党营私,而且图谋不轨。张昌宗,因为私自向相士询问运程,违反了宫规。

宋璟上奏武则天,要求追究。武则天觉得难以回护,只好让张昌宗到肃政台受审。

当时肃政台的长官,正是御史中丞宋璟。他早就看不惯二张的横行无忌,立即严加审问,准备审完了立处死刑。

想不到武则天出尔反尔,发出特赦文书,赦免张昌宗之罪。宋璟大怒,说:“我恨不得一下打碎这小子的脑袋!”此话传到武则天耳里,为了缓和矛盾,她命令张易之与张昌宗到宋璟家里去谢罪。

宋璟气愤不已,拒绝不见,一点也不给武则天留面子。三武则天退出历史舞台后,她的儿子李显登基,即唐中宗。

唐中宗将上官婉儿封为皇妃,但上官婉儿不久与武三思勾搭成奸。为讨好韦皇后,巩固自己的权势,上官婉儿又把武三思引荐给韦后,使他们苟合成奸。

武三思与婉儿、韦后之间的污秽行为,在宫中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唯独中宗一人不知道,头上已戴了两顶绿帽子,不闻不知,还把武三思引为知己,视为心腹。若武三思三天不入宫,中宗就要陪韦后,去到武三思的家中。

韦氏与武三思调笑戏谑,对饮亲狎,中宗视以为常,不以为然,甚至陪着一起玩。公元706年,京兆人韦月将,上书唐中宗,告发武三思“潜通宫掖,必为逆乱”。

武三思闻知后,暗使手下诬陷韦月将大逆不道。中宗听信谗言,特令处斩韦月将。

宋璟以为案情不实,请求查实验证。中宗大怒,他说:“朕已决定将韦月将斩首,你还有什么可说的?”宋璟说:“人家告韦后与三思有私情,陛下不加细究就问斩,臣恐天下会议论,请查实后再定刑。”

中宗愈加发怒。宋璟面无惧色,说:“请陛下先将臣斩首,不然不能奉诏。”

中宗无奈,才免韦月将极刑,发配岭南。不久宋璟被贬为杭州刺史。

四公元710年,韦皇后为了独揽大权,竟与安乐公主合谋,毒死了唐中宗,准备自己学武则天的样子,临朝称制。她的这一恶毒行为,激怒了唐中宗的侄子李隆基(即中宗之弟睿宗李旦的第三个儿子)。

李隆基联络羽林军,奋力攻入宫中,杀掉韦皇后、安乐公主,族诛韦、武两家,拥唐睿宗即位,自己成为皇太子。唐睿宗即位后,宋璟重新被起用,睿宗将他任命为吏部尚书,执掌朝政,这是他首度为相。

在这期间,他一改朝廷用人惟亲的恶习,提出了用人“虽资高考深,非才者不取”的准则,罢去昏庸的官员达数千人,恢复了官场正气。五公元712年,唐睿宗让位给三儿子李隆基,自己当了太上皇。

李隆基即位,就是唐玄宗。唐玄宗即位之初,以姚崇为宰相。

公元716年,拟任宋璟为相,派宦官杨思勖,到广州去接他。杨思勖是皇帝的亲信,一向骄横自大,他久闻宋璟大名,很想与之结交,但是宋璟看不起他,一路上从不和他交谈。

他很气愤,回到京城,就向唐玄宗诉苦,对宋璟大肆攻击。玄宗感叹良久,更敬佩宋璟刚直不阿的品格。

公元719年,唐玄宗的妻舅王仁琛,到京城求取高官。玄宗帮他开了后门,给了一个五品官。

时任宰相的宋璟,坚决反对,他劝玄宗说:“王仁琛已得到许多恩宠,不宜再破格提拔。如他真有才能,应该经过吏部考核,才可授官。”

玄宗无奈,只好取消了先前的任命。同年冬,朝廷按惯例选拔官员。

有个名叫宋元超的人,来到吏部,自称是宋璟的叔父,希望吏部照顾,分派他一个肥缺。吏部官员,如实报告,宋璟得知,立即写了批文说:“宋元超确是我的三从叔,但是国家用人,不应徇私,望秉公处理!”写完之后,想想又觉得不妥,惟恐吏部官员顺水推舟,趁势卖个人情。

他又提起笔来,把文尾五个字圈掉,改写为:“从前他。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1.D2.C3.(1)不久则天又特地下令原谅他们,但让易之等人到宋璟那里道歉,宋璟拒绝了,没有见他们。

(4分。其中“有”、“诣”、“辞谢”各1分,大意1分)(2)皇上(一开始因为恼怒)责怪他们,因为我的话又赦免了他们,这就是把过失归咎到您身上,而把恩情归结到我身上。

(3分。“是”、“由”各1分,大意1分)1.分 析:解答此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原文语境考察。

题中,D项的“幸”专指“(古时皇帝)往、到(什么地方)”。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2.分 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较,以发现正误。

题中,C项错误在于,易之等人是在案发后才自首的。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分 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

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1)句中的“有”通“又”;“诣”是“到”的意思;“辞谢”即道歉。

第(2)句中的“是”作指示代词,相当于“这”;“由”是“归结、来自”之意。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文言文阅读徐坚字元固

徐坚,字元固,幼有敏性。沛王闻其名,召见,授纸为赋,异之。十四而孤,及壮,宽厚长者。举秀才及第,为汾州参军事,迁万年主簿。

天授三年,上言:“书有五听,令有三覆,虑失情也。比犯大逆,诏使者勘当,得实辄决。人命至重,万有一不实,欲诉无由,以就赤族,岂不痛哉!此不足检下之奸乱,适长使人威福耳。臣请如令覆奏,则死者无恨。”

圣历中,东都留守杨再思、王方庆共引为判官。方庆善《礼》学,尝就质疑晦,坚为申释,常得所未闻。属文典厚,再思每目为凤阁舍人样。与徐彦伯、刘知几、张说与修《三教珠英》,时张昌宗、李峤总领,弥年不下笔,坚与说专意撰综,条汇粗立,诸儒因之,乃成书。累迁给事中,封慈源县子。

睿宗即位,授太子左庶子兼崇文馆学士,修史,进东海郡公,迁黄门侍郎。时监察御史李知古兵击姚州渳河蛮,降之,又请筑城,使输赋徭。坚议:“蛮夷羁縻以属,不宜与中国同法,恐劳师远伐,益不偿损。”不听,诏知古发剑南兵筑城堡,列州县。知古因是欲诛其豪酋,入子女为奴婢,蛮惧,杀知古,相率溃叛,姚、巂路闭不通者数年。

初太平公主用事武攸暨屡邀请坚坚不许又以妻岑羲女弟固辞机密转太子詹事曰吾非求高逃祸耳。羲败,不染于恶,出为绛州刺史。数外徙,久乃迁秘书监、左散骑常侍。

玄宗改丽正书院为集贤院,以坚充学士,副张说知院事。帝大酺集贤,幔舍在百司上,说令揭大榜以侈其宠,坚见,遽命撤之,曰:“君子乌取多尚人!”从上泰山,以参定仪典,加光禄大夫。坚于典故多所谙识,凡七当撰次高选。卒,年七十余,帝悼惜,遣使就吊,赠太子少保,谥曰文。

(节选自《新唐书儒学列传》)

注酺:聚饮。

阅读训练: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初太平/公主用事/武攸暨屡邀/请坚坚不许/又以妻岑羲/女弟固辞/机密转太子/詹事曰吾/非求高/逃祸耳。

B.初/太平公主用事/武攸暨屡邀请坚坚不许/又以妻/岑羲女弟固/辞机密转/太子詹事曰/吾非求高逃/祸耳。

C.初太平公主/用事武攸暨屡邀/请坚/坚不许又以妻岑羲女弟/固辞/机密转太子詹事曰/吾非求高逃/祸耳。

D.初/太平公主用事/武攸暨屡邀请坚/坚不许/又以妻岑羲女弟/固辞机密/转太子詹事/曰/吾非求高/逃祸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如屈平,字原;徐坚,字元固。

B.年号纪年自汉武帝刘彻开始。“圣历中”,采用的是年号纪年。“元和十年”使用的也是年号纪年法。

C.《礼》与《易》《诗》《书》《论语》合称五经。它们是我国古代的重要思想学术流派----儒家的主要经典。

D.赠,追赠,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本人死后公司追封爵位官职或荣誉称号。如“赠太子少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坚聪敏敦厚。自幼聪明,沛王听说他的名声,召见了他,给他笔纸让他作赋,很赏识他。徐坚到了壮年,像个宽厚长者。

B.徐坚尊重生命。他认为,人命至重,不能滥用刑法,对罪犯应从轻量刑;只有到了非判处死刑不可,死者才没有遗憾。

C.徐坚博学多才。王方庆曾向他请教疑难问题,徐坚为他解说,使他常得到从未听说的知识。徐坚为文典雅厚重,令人称赞。

D.徐坚深谋远虑。他认为蛮夷被迫归属,不应和中原人同样对待,恐怕劳师远征,收益不能抵偿损失。结果正如他所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说令揭大榜以侈其宠,坚见,遽命撤之,曰:“君子乌取多尚人!”(5分)

译:

(2)坚于典故多所谙识,凡七当撰次高选。(5分)

答案:

1、D 2、C

3、B

4、(1)张说命令张挂大榜用来炫耀集贤院所受的恩宠,徐坚见了,立即命令撤除大榜,说:“君子怎么能做这么多凌驾于人的事!”(“侈” “乌” “尚” 各1分,句意通顺2分.)(5分)

(2) 徐坚对于典故多有了解、熟悉,共有七次因编纂有功而提升。((“谙” “凡” “高选” 各1分,句意通顺2分.)(5分)

6. 求文言文阅读徐坚字元固的全文翻译

徐坚,字元固,湖州人。

举进士。圣历中为东都留守判官,专主表奏,王方庆称为掌纶诰之选。

杨再思亦曰:此凤阁舍人样。与徐彦伯、刘知几、张说同修《三教珠英》。

构意撰录,具为条流。书成,迁司封员外郎。

中宗时,为给事中。睿宗朝,自刑部侍郎拜散骑常侍。

开元中,改丽正书院为集贤院,以坚为学士,副张说知院事。坚多识典故,前后修撰格式、氏族及国史等,凡七入书府。

又讨集前代文词故实,为《初学记》。坚与父齐聃俱以词学著闻。

长姑为太宗充容,次姑为高宗婕妤,并有文藻。议者方之汉世班氏。

集三十卷,今存诗九首。

7. 宋璟之刚直文言文阅读答案

宋璟(663~737),字广平,河北邢台人。

宋璟少年博学多才,十七岁中进士,历任上党尉、凤阁舍人、御史台中丞、吏部侍郎、吏部尚书、刑部尚书等职。唐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拜青春演讲稿尚书右丞相。

授府仪同三司,进爵广平郡开国公。历经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四帝,在任52年。

一生为振兴大唐励精图治,与姚崇同心协力,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唐朝,建设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领先于世界的大唐帝国,史称“开元盛世”。一武则天执政,宋璟因刚正而被重用,逐步由中书舍人升迁御史中丞;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诬陷御史大夫魏元忠,让张说作伪证,带他去朝堂上和魏元忠对质。

宋璟对此事洞若观火,他对张说道:“名节和义气是最重要的,不能以陷害正直者来求得自身的苟安。就算因此被贬职罢官,也可以流芳百世。

如果你有什么不测,我就冲上去救你,如若不成,就让我和你死在一起。”张说听后,十分很感动!在朝堂上对质的时候,实事求是,最终使得魏元忠保住一命。

二张易之与张昌宗兄弟,都是当时出名的美男子,先是太平公主的男宠,后经太平公主的推荐,入宫侍奉武则天。他们涂脂抹粉,出入宫廷,活脱脱似一对人妖。

二张受宠而得高官,得赏赐不可胜记。朝廷中的亲贵,纷纷奔走于他们的门下,尊称张易之为五郎,称张昌宗为六郎,对他们谄媚无所不至。

有人夸张张昌宗的美貌说:“六郎面似莲花。”居然有内史杨再思谄媚说:“人皆以六郎面似莲花,我独以为不然,我认为是莲花似六郎也!”真是拿肉麻当有趣。

二张恃宠而骄,不仅结党营私,而且图谋不轨。张昌宗,因为私自向相士询问运程,违反了宫规。

宋璟上奏武则天,要求追究。武则天觉得难以回护,只好让张昌宗到肃政台受审。

当时肃政台的长官,正是御史中丞宋璟。他早就看不惯二张的横行无忌,立即严加审问,准备审完了立处死刑。

想不到武则天出尔反尔,发出特赦文书,赦免张昌宗之罪。宋璟大怒,说:“我恨不得一下打碎这小子的脑袋!”此话传到武则天耳里,为了缓和矛盾,她命令张易之与张昌宗到宋璟家里去谢罪。

宋璟气愤不已,拒绝不见,一点也不给武则天留面子。三武则天退出历史舞台后,她的儿子李显登基,即唐中宗。

唐中宗将上官婉儿封为皇妃,但上官婉儿不久与武三思勾搭成奸。为讨好韦皇后,巩固自己的权势,上官婉儿又把武三思引荐给韦后,使他们苟合成奸。

武三思与婉儿、韦后之间的污秽行为,在宫中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唯独中宗一人不知道,头上已戴了两顶绿帽子,不闻不知,还把武三思引为知己,视为心腹。若武三思三天不入宫,中宗就要陪韦后,去到武三思的家中。

韦氏与武三思调笑戏谑,对饮亲狎,中宗视以为常,不以为然,甚至陪着一起玩。公元706年,京兆人韦月将,上书唐中宗,告发武三思“潜通宫掖,必为逆乱”。

武三思闻知后,暗使手下诬陷韦月将大逆不道。中宗听信谗言,特令处斩韦月将。

宋璟以为案情不实,请求查实验证。中宗大怒,他说:“朕已决定将韦月将斩首,你还有什么可说的?”宋璟说:“人家告韦后与三思有私情,陛下不加细究就问斩,臣恐天下会议论,请查实后再定刑。”

中宗愈加发怒。宋璟面无惧色,说:“请陛下先将臣斩首,不然不能奉诏。”

中宗无奈,才免韦月将极刑,发配岭南。不久宋璟被贬为杭州刺史。

四公元710年,韦皇后为了独揽大权,竟与安乐公主合谋,毒死了唐中宗,准备自己学武则天的样子,临朝称制。她的这一恶毒行为,激怒了唐中宗的侄子李隆基(即中宗之弟睿宗李旦的第三个儿子)。

李隆基联络羽林军,奋力攻入宫中,杀掉韦皇后、安乐公主,族诛韦、武两家,拥唐睿宗即位,自己成为皇太子。唐睿宗即位后,宋璟重新被起用,睿宗将他任命为吏部尚书,执掌朝政,这是他首度为相。

在这期间,他一改朝廷用人惟亲的恶习,提出了用人“虽资高考深,非才者不取”的准则,罢去昏庸的官员达数千人,恢复了官场正气。五公元712年,唐睿宗让位给三儿子李隆基,自己当了太上皇。

李隆基即位,就是唐玄宗。唐玄宗即位之初,以姚崇为宰相。

公元716年,拟任宋璟为相,派宦官杨思勖,到广州去接他。杨思勖是皇帝的亲信,一向骄横自大,他久闻宋璟大名,很想与之结交,但是宋璟看不起他,一路上从不和他交谈。

他很气愤,回到京城,就向唐玄宗诉苦,对宋璟大肆攻击。玄宗感叹良久,更敬佩宋璟刚直不阿的品格。

公元719年,唐玄宗的妻舅王仁琛,到京城求取高官。玄宗帮他开了后门,给了一个五品官。

时任宰相的宋璟,坚决反对,他劝玄宗说:“王仁琛已得到许多恩宠,不宜再破格提拔。如他真有才能,应该经过吏部考核,才可授官。”

玄宗无奈,只好取消了先前的任命。同年冬,朝廷按惯例选拔官员。

有个名叫宋元超的人,来到吏部,自称是宋璟的叔父,希望吏部照顾,分派他一个肥缺。吏部官员,如实报告,宋璟得知,立即写了批文说:“宋元超确是我的三从叔,但是国家用人,不应徇私,望秉公处理!”写完之后,想想又觉得不妥,惟恐吏部官员顺水推舟,趁势卖个人情。

他又提起笔来,把文尾五个字圈掉,改写为:“从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