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问答 正文

高考同人(为什么要分科)

主要是由于高考是文理分科考试。确实,有考试就会有备考,只要高考分文理不同科目,高中文理分科是很自然的事。

自从清末引进西方教育制度后,直至民国时期,各高校多数时候单独招考,不同高校的考试科目略有不同,或者文理兼考,或文、法、商院系与理、工、医、农院系对史地、理化的考试要求难易和范围不同。建国后,自1952年建立统一高考制度以来,从来都是文理分科考试的。例如,1953年至1954年,报考理、工、卫生、农、林学科的考试科目为语文、政治常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外语7门,报考文、政法、财经、体育、艺术学科的考试科目为语文、政治常识、历史、地理、外语5门。此后,一直到1965年,高考都是文理分科考试,只是考试科目略有变化。

不同人的学习兴趣有所差异,有的人喜欢文史,有的人偏好理化,当然也有文理各科都很全面的学生。不过,现实中多数人还是有一定偏向的。一方面,人们经常津津乐道当年钱钟书数学只考15分、吴晗数学只考6分,却被破格录取进清华大学外文系和历史系,强调要关心偏才、考出个性;另一方面,却又要求所有学生要文理不分科,最好各科全面发展、样样都行。实际上,选拔专才与全面考核往往是无法同时兼顾的两难问题。

《全球高考》让我印象最深是在黑死病篇里的那一对经历了?失而复得?的小情侣。男生和女生在第二次考试之后就走散了,女生一直认为男生和她一样也还在某个地方努力考试,却发现男生早就已经?死了?。手机的屏保是男朋友的照片,高烧时的呓语,那人隔空传过来的眼神,这对情侣之间着墨不是很多,但就是给人,一种很真实的感觉。

《全球高考》它起初稍显平凡,但是读起来总让人想到凛冽风雪又想到熙攘人间。不知道为什么,每次读完一个故事总是有些伤感,好像那些人物都伴随着故事的结局走向沉寂。我知道我会渐渐忘记这种心情,但是我想我会记得,也许偶尔记得,那个故事里的考官A和001,那天飘飞的漫天大雪,那场凛冽风雪中的初见,和永远喧嚣热闹着的人物们。

作为一本无限流,拿下晋江积分总榜前五,按照无限流的定义来讲,全球高考也做到了包含现实之外的幻想世界,科学无法解释的边界。而这样的一个系统从何而来,其中的逻辑是自洽的,三观也是很明确的?系统是囚牢,要逃出生天,在硝烟尽散的世界里重逢。理性地抛开粉丝滤镜来讲,我认为它很对得起如今的火爆程度。

面对生死存亡的大局面,那么多的人有牺牲精神。比如舒雪毫不犹豫地让人剖开自己肚子。楚月义无反顾地奉献双眼。154哪怕面临湮灭也始终帮助大家破坏系统,感人至深。这里面不仅仅是究惑爱情动人,各个考官之间的战友情同样动人,这种知己的默契,交付后背的信任使人感动又心驰神往。

全球高考最厉害的地方我觉得在于自然而然的感情线和所有伏笔都用到了,故事基本架构完整,不烂尾,该结束的地方爽快的结束,最后的交代也不拖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