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中的成功之作,除了具备审题准确、立意新颖、构思精巧外,至关重要的就是语言技巧。文质兼美的语言似淙淙流水,娓娓动听;似月夜笛声,婉转悠扬;似金戈铁马,铿锵有声;似高峡出湖,峥嵘可观……可见,语言出彩,有拓景抒情之妙用,具润泽熏陶之功效。
一.凭借想象,虚实相间
虚实相间,就是在实写的基础上,凭借联想和想象,开拓思维的空间,与实写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孙犁的《荷花淀》的一处细节描写便采用虚实相间的方法,写得既有情趣,又有理趣。“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指头放在嘴里吮了一下”。这里,第一个分句实写所见到的,第二个分句虚写所想到的,接下来又实写所窥见的细微动作。从而,形象地写出水生嫂欲言又止、欲显又藏的复杂心情。又如,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那段关于泰山松的写景片段,正是按“虚+实+虚+实+虚+虚”的次序与结构淋漓尽致地再现了泰山松扎根绝壁、昂首向上的姿态。这种虚实相间的写法,形神毕现,给读者以不尽的思考。之所以描摹得如此形神兼备,是因为得益于丰富的想象。因此,在高考作文复习指导中,要以经典范文引路,透析虚实相生的语言现象,让学生不仅洞察描写中栩栩如生的形象,能窥视描写中点染有致的神韵。
二.常式句与变式句的交替使用
用常式句尽管显得有条不紊,但有时难以形成飞流直下之势或曲径通幽之态。因此,两种句式交替使用,既能使语言如大弦糟糟急雨,又能使语言如小弦窃窃私语;既具行云流水之悠然,又具天马行空之豁达。变式句主要有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谓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以及偏正关系复句中的偏句与正句的语序倒置等。变式句的修辞作用在于突出变式部分,形成先入为主的心理效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这里“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作为偏正转折复句中的偏句后置,是为了强调正句“今晚却特别好”。句式的变换起到了强调主观感受的表达效果,这不仅与上文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而且表达了融情于景的心理态势。
又如,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中有这么一句:“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如果让我们的学生来写,可能会写成“她却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这样表达,起码缺少如下信息:除了刘和珍,也有其他青年定了《莽原》。除此,不能强调“她”即刘和珍。而原文将指人的代词或名词性短语放在宾语的位置上,便完美地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因此,在高考作文指导中,让学生明确常式句与变式句的差异点,适当作一些改写练习,以期在比较中把握锤炼语言的技巧。
三.妙用修辞,增添语言亮色
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郑玄《诗大序》),文学作品的情感是附着于一定的语言形式。高考作文虽不全是文学作品,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独特的思维模式和对生活的情感独特的审美体验。所以,语言的功能在于表现情感。而妙用修辞,不仅能使语言增色添彩,而且能使语言更加社会化、人文化。
1.假设性排比与反问的连用
假设性排比与反问的连用,文气磅礴,震撼人心。如,某考生在《成功》一文中如是说:
举世闻名的“宇宙之王”史蒂芬?霍金,若不是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他怎能敲出《时间简史》的巨著?司马迁身在大狱,如果不能忍受酷型带来的痛苦,又怎能写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爱迪生若不具有“把一千多次失败当作找到有一千多种材料不适宜做灯丝”的精神,他怎能成为举世闻名的大发明家?
作者在举例论证时,兼用排比与反问,气势如惊涛拍岸,文字如珠落玉盘,从而形成了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2.名言警句的运用
名言警句,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精华。运用得体,能使笔下生辉。如,备考作文《赞第二个吃螃蟹的人》,文章这样写道:
郁达夫在《忆鲁迅》中说:“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拥护、爱戴、崇敬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都。”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最先吃螃蟹的人是事业上有建树的人物,而第二个、第三个以及成千上万吃螃蟹的人都是拥护、爱戴第一个大人物的无名英雄,他们意味着国家的兴旺,意味着民族的希望……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引用的同时,产生了新的感悟,引申出属于自己的“名言”,从而,表现深邃的思想性和鲜明的情感性。
3.顶针的妙用
顶针,也称“连珠”。连珠的运用使语句首尾榫接,环环相扣。如,鲁迅的《阿Q正传》:“他赢了又赢,铜钱变成角洋,角洋变成了大洋,大洋又成了叠。”三种钱币按先后顺序排列,概念的价值一个比一个大,意思一层深似一层,饶有讽刺意味地描写出阿Q的一时“优胜”的情状。
修辞手法的运用,各得其妙。它不仅能美化语言,而且能加深意蕴。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作文语言的源泉一旦疏浚,就会告别“冰泉冷涩弦凝绝”的尴尬,从而进入“银瓶乍破水浆迸”的态势,笔端就不会枯涩凝滞而只会汩汩滔滔。
张静华,教师,现居江苏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