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问答 正文

李鸿章高考(专家解读北京2007年高考)

2007年的高考考试说明物理部分理解(物理) 解读人:精华学校 宋晓垒 2007年高考《考试说明》物理部分与2006年相比在能力要求、考试内容,考试要求,考试说明上没有变化,只是由原来的参考试卷变成了参考样题,从说明来看,物理学科主要有几个特点。 第一,突出对主要学科知识的考查的要求。物理主干知识考查以力学和电学部分为主。但也会考查到部分非主干知识如光学、热学和原子物理部分,比例与往年相差不多。 第二,对于提取信息能力的考察力度有所加强。比如说图像、图表以及以现代生产和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为背景的题型,这些题的比重是在逐年增加。 第三,突出对学生实验创新能力的考查力度。特别是设计型实验要引起同学们的重视。 第四,不能忽视高考试题指挥棒的作用,去年高考考试说明是将过去一两年内的整张试卷贴上去,今年的高考考试说明将整张试卷改成近几年高考试卷里的典型试题。这样改动后将更具有示例性和参考价值,就将今年的命题思路显示清楚了。样题的说明对试题的能力考查目标、试题特点等做了简要分析,便于考生对高考试题形成具体、清晰的认识。所以对于抓基础,引导学生老师重视课本内容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解读2007年考试说明化学部分(化学) 解读人:精华学校 谷伟红 2007年北京卷考试说明即将下发到考生手中,作为考生最关心的莫过于今年的考试说明有了哪些变化,在今后的复习中根据这些变化将做哪些调整,在此仅就北京卷考试说明中的化学部分做以解读。 07年化学考试大纲坚持了稳定中求发展的原则,总体难度没有太大的变化,真正调整的是把一些比较陈旧的东西转化为新东西,知识还是这些知识,但是呈现的面孔和方式变得新颖、活泼和形式多样了。 从思维能力看删除了?对原子分子等粒子的微观结构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一条,这种想象能力是一个比较高层次的要求,对一部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特别是人的思维特点不同的时候,可这种想象能力使有些同学感到难度比较大。 从内容来看,删除溶解度计算的内容。 从实验的结构来看,内容做了调整,增加了1、能绘制和识别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2、根据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或处理数据得出结论3、根据实验试题要求,设计或评价实验方案。以上三条要求均为ⅱ。 从形式上看,07年考试大纲中将06年的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改为了参考样题,在参考样题中给出了试题、答案,同时在答案后给出了详细的说明:试题设置了哪些问题、考查了哪些知识点、体现了高考化学试题对学生哪些能力的考查、以及试题的难度系数等。所以我们应该不仅把它作为练习,更要作为情境,真正把试题研究到位,以便我们对高考的要求能做到心中有数。 ? 解读2007年高考文综考试说明(历史) 解读人:精华学校 刘怀成 1.一致和微调:2007年文综考试说明与2006年考试说明相比,在考试性质、考试目标与要求、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这三个方面是一致的。在历史学科的考试内容上有了一些细微的调整。如下: 删减内容:古代史5处;秦汉史部分3处。西南夷和百越;与日本的关系;与西亚、欧洲的往来;明清史部分2处。?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类书、丛书的编纂;中国近现代史4处:北伐和西征;日伪的残暴统治和沦陷区人民的反抗斗争;敌后军民的艰苦斗争;建国初严峻的经济形势;世界史3处:亚洲人民反法西斯侵略的斗争;东欧的变革;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增改内容:中国近现代史:把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改为?清政府的政策?;把?武昌起义和各省响应?改为?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增加?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这一子目。 2.最大的变化:2007年文综考试说明与2006年考试说明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把原来的附录改为整个考试说明的第四部分?参考样题?。参考样题每题均附有答案、说明和当年高考实测难度值。尤其是对样题的说明,反映和强调了高考问题情境立意、学科能力素养测试、对知识的抽样等的方向,且表述的非常具体和准确。紧扣第二部分的考试目标与要求。对高三历史后期教学和备考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在落榜生里,杰出人才比比皆是,除了李白、杜甫、李贺之外,像贾岛(屡举进士不第)、柳永,写小说的冯梦龙、蒲松龄、吴敬梓等等,都是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人物。

在中国历史上,科举考试自隋朝始至清朝终,这个古代的“高考”更是令人纠结,多有失意者。

这些失意者大致分两类,禁考和落榜。禁考即被剥夺了考试资格,任你天下第一,朝廷不带你玩,“起跑线”上没你的位置,奈何?大诗人李白,就是禁考的受害者。据说,被禁考的李白,出身颇有些不清楚,其先祖乃流放西域的罪犯;再者,李白的父亲是商人,且涉嫌不法。按唐朝律令,罪犯和商人的后代,绝对不能参加“高考”,李白也不能幸免。这种禁考令将很多人才拒之门外,唐朝另一位著名诗人李贺,因其父名晋肃,“晋”与“进”同音,于是李贺为避父名讳不举进士,即不能参加“高考”。这件事现在听起来不可思议,年轻的李贺由此郁郁寡欢,26岁就故去了。

唐朝另一位大诗人杜甫,“高考”的命运则与二李不同,二李是不许考,杜甫是没考上。但这并不意味着李杜没有才学,“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从另一个角度看,虽说也有不少文学家出自科举考场,但那毕竟是为朝廷培养官员的地方。

也有一次考不上继续N次参考的落榜生。唐诗人张继便是如此,那首流传千古的《枫桥夜泊》,就是在落榜之后写成。这似乎是一种反作用力,后来张继终于考上进士,算是范进中举的一个“正能量”版本。

在落榜生里,杰出人才比比皆是,除了李白、杜甫、李贺之外,像贾岛(屡举进士不第)、柳永,写小说的冯梦龙、蒲松龄、吴敬梓等等,都是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人物。著名中医药学家李时珍也是落榜生,他曾三次赴考,均失意而归,于是他放弃科举做官之念,笃志学医,完成了具有世界性影响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

还有些落榜生,别看考试成绩不佳,却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业,甚至成为封建王朝的掘墓人。比如黄巢,屡次失意于考场,那首《不第后赋菊》就是在落榜后写的。同是落榜,张继选择了复考,黄巢却没有那么好脾气,索性揭竿而起,“我花开后百花杀”了。有意思的是,曾经考上进士的优秀生皮日休,居然成为落榜生黄巢手下的幕僚。不知这两位前考生,在演变为新的上下级关系后,有无关于名落孙山或金榜题名的对话,那一定很有趣。

清朝是科举制度依存的最后一个朝代,在这个末世,出了一位比黄巢还有影响的落榜生。倘若考场过关,此人可能会当个小官,按部就班地混日子,近代中国的历史可能会改写。遗憾的是,历史没有可能,这位考生屡试科举不中,便如他的前辈黄巢一样,聚众造反了。他便是洪秀全。倘若以科举来划线,太平天国骨干洪秀全、冯云山、洪仁玕都是落榜生;而他们的对手曾国藩、胡林翼、李鸿章诸人,皆进士出身。这个阵容分明的现象值得关注。从某种意义说,太平天国的创建,与这些落榜生的经历不无关系,至少也是一种蝴蝶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