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 正文

隋朝高考(隋朝开创科举制度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历史背景:隋朝建立后,隋文帝已深刻了解到原来的选官制度即九品中正制存在的严重弊端,家世门第成为选官的唯一标准,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现象,世家大族长期操纵地方政权,称霸一方,堵塞了庶族进入仕途的道路。

当时隋朝刚刚统一,急需大批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于是隋文帝杨坚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扩大地主阶级的政权基础,正式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力收归中央,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隋炀帝设立进士科,以“试策”取士,正式确立了科举制度。

后在唐代,经过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朝代的完善,科举逐渐此后上千年古代统治者选取人才的方式。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而到明代时,考试的内容发展成了考八股文。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

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措词用古人语气,结构有一定程式,字数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对偶,逐渐走向僵化。

科举制和当今的高考制度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一都是人才选拔的一种制度,学生都可以通过读书、学习,经过公平的考试竞争,进入更高的平台。这两者都是贫寒人家学子改变命运、实现阶层流动的方式。

二都是竞争性的,都是以考试成绩为标准,公平竞争、择优录取。在成绩面前,人人平等,没有等级之分。不同之处,可能就是功能不同吧,科举制目的是选拔官员,和当今的公务员考试相似,而高考的目的是选拔可塑之才,供其继续求学。

高考的来历如下:

在世界,高考,最初起源于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推行新教的国家。这些国家把教育作为争取青年、弘扬新教派、对抗旧教势力的重要手段,强迫儿童入学学习读、写、算和宗教知识,于是义务教育兴起。

世界上最早的高考义务教育法令是1619年德国魏玛公国公布的学校法令。它规定父母应送其6-12岁的子女入学,否则,政府强迫其履行义务。虽然这个法令制定的目的是教化国民,但它却是高考义务教育的开端。

此后,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大部分西欧和北欧国家都制定了强迫入学法,先后实施了高考义务教育。高考义务教育原由欧洲起源,自问世纪德国魏玛公国首开高考义务教育之先河以后,经过近400年的历史发展,至今世界各国大都实行了不同年限的高考义务教育。

如下:

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

这是高考的前身,也正是此举,为中国人民带来了偏执,呆板的秉性,也为君王的中央集权带来最好的帮助。中国从1952年起,结合高等教育布局调整,全国普通高校开始实行了全国统一招生考试这是新中国高考制度建立的标志。

其间,在1966年—-1976年“文革”期间停止招生(1972年后废除考试实行推荐),1977年恢复高考。可以说,中国人民采取高考这一独木桥选拔制度,正是来源于中国历史悠久并已根深蒂固的科举制度。

这种制度刻在中国人的心里,就好像是胎记,永不泯灭。于是,来到纷纷攘攘的这个世界的我们,走过了18个年头,终于走尽了老祖宗留下来的路,来到了一个模糊的路口。